close
打開鴻海上市那一年(1991年)的公開說明書,其中寫著:「估計未來五年內,由於整個資訊及通信產業將在1990年代持續穩定成長,所以本公司的市場年平均成長率將訂為15%到20%之間,而本公司由於產品品質和信賴性特優,業務持續成長,當可預期。」(第132頁)

從這份公開說明書上,誰也沒看出這家預定未來每年成長「15%到20%」的企業,日後會成為台灣第一家營業額達到100億美元的台灣民營製造業。

1980年代時,台灣的電子產業之所以可以發展得如此快速,主要有三個原因:台灣和美國在「後冷戰時代」發展出的緊密依存關係;台灣吸引人才回台,設置科學園區;再加上全球個人電腦產業崛起。「台灣工程師的吃苦耐勞和聰明靈活,抓住了電子加工的機會。」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指出。
 
資源競爭,最適者生存

有外在環境,有國家的政策,也有個人努力的相互激盪,形成了一個新的變化,早在1975年學者威爾森(Edward O. Wilson)就曾由「資源競爭」的角度來探討物種的消長,後來有人將之引用來對比企業的經營也正是「資源的競爭」。管理學者也用「環境生態決定論」來看企業變化:哪一家企業最能夠適應環境,就最能夠成長茁壯。

不是最強的,也不是最聰明的,而是最能適應的物種能生存下來。這是達爾文(Charles Darwin)物競天擇理論中「最適者生存」(Survival of the Fittest)的基本概念,1989年11月的《哈佛商業評論》上,學者韓德森(Bruce D. Henderson)就進一步 引用莫斯科大學教授寇思(G. F. Gause)觀察生物界變化時導出的「獨特競爭法則」(Competitive Exclusion Principle):「相同的生活方式下,沒有兩種生物可以共存」,來解釋在資源有限的清況下,企業之間要如何處理競爭之路,也讓「同一物種內的競爭,比物種之間的競爭還要慘烈」的定律,不只是生物界名詞、社會生物學名詞,也是管理學的現象了。

「為什麼說四千年的神木種下去時就已決定了?就因為它不是種在西門町,沒人呵護,而是長在很空曠的地方,所以耐得住風寒和寂寞。」郭台銘在不同場合解釋「神木說」,其實是要強調環境變動也充滿機會,對鴻海來說,「競爭」、「挑戰」與成長壯大的「機會」並存。

像電視零件的沒落、個人電腦興起,讓鴻海看見了機會。鴻海上市之前的五年(1986年到1990年),從5億2,000萬台幣,成長到了17億7,000萬台幣,五年內成長了三倍,產品線包括各種電子連接器等,都是一個一個由射出成型機器打造出來的。

這其實不只是數字成長,也代表了鴻海轉型成功。而且從鴻海的發展過程來看,這並不是第一次轉型成功。

1991年,鴻海的營業額達到23億台幣,並且在這一年公開上市。而同一年上市的還有大眾電腦,大眾當時的營業額是52億台幣,是鴻海的一倍多,而早鴻海三年上市的台達電,當時營業額更達43億台幣。

台達電和鴻海初期的產品定位相似,都是以電子零組件及週邊零件為主。當時許多人喜歡拿鄭崇華和郭台銘相比,主要也是因為兩家公司都很早就進入大陸設廠,但郭台銘謙虛地說,「我唯一的優勢,就是比鄭崇華年輕二十歲。」

然而,鴻海在1996年成長到136億台幣,成長了六倍,也正式超越台達電的122億台幣及神達電腦的111億;次年,更以251億台幣的營業額,領先台達電的107億有一倍之多。

這也是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在2004年10月《天下》雜誌標竿論壇十週年上,提到的「產品專注垂直整合」階段。但是除了郭台銘「較年輕」之外,這兩家公司的分野到底何在?

做一時看不出成果的事情

1990年代中期,也正是個人電腦產業進入高速成長的期間,主要是包括英特爾(Intel)、微軟(Microsoft)的「Wintel」架構形成,讓產品發展進入整合穩定的狀態。台達電相當專注在電源供應器的技術,另外也投資了背投影電視等;而鴻海則是從「連接器」進入不起眼的「機殼產業」,並先後打下了美國的通路及持續進步的模具能力(見第三章),正好跟上PC市場的爆發力。 「適者生存」,第一要會轉型,第二法則要善於布局機會,才能繼續成長。分析師就指出,鴻海和台灣公司之間最特別的差異,就是可以花兩、三年時間做一時間看不出成果的事。

像1995年時另一家電腦大廠大眾的營收是270億,是鴻海的兩倍,到了1997年,大眾是307億。1998年,鴻海無畏亞洲金融風暴,以383億台幣正式超越大眾的302億,鴻海再一次轉型成功,超越原有格局。 這次轉型的背後,鴻海主要產品增加了「準系統」的組裝,郭台銘也在《天下》雜誌的「標竿論壇」上承認,在鴻海創新的第二階段踏入準系統時,「有部分你所開發的產品,必須跟客戶爭奪市場」,像大眾就曾是鴻海的客戶。 儘管客戶聯手封殺,但郭台銘還是做到了「逆向整合」。1999年,鴻海的營收邁入500億大關,郭台銘在2004年10月《天下》雜誌的「標竿論壇」上宣稱,這時進入「第三階段」的產品橫向整合、全球布局。

2000年,鴻海的營收一舉成長到920億台幣,從零組件到組裝,鴻海的產品和客戶都開始多元化,從個人電腦到伺服器,從遊戲機到網路產品,也讓鴻海的成長力更強。2001年達到1,442億,首度坐上第一大民營製造業的寶座。 這也是郭台銘口中「公司成長最重要的轉捩點」。其實鴻海就是從「機械時代」,進入了電子、通訊、網路等「數位時代」,從亞洲走向全球,做到「一地設計、三區製造、全球交貨」的境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士愷 的頭像
    士愷

    士愷的部落格

    士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