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種血淋淋的例子,近五年來在台灣IT產業,就一而再、再而三的上演。從主機板廠商、到筆記型電腦廠商,有的在兩年之間只剩下當初一半規模。變革是企業最難的事情,為什麼鴻海做起來似乎相當輕鬆? 從科特的「變革組織」觀點來看鴻海,可以發現鴻海從發展過程中已建立「變的能力」。

首先是在組織中培養「高度警覺」的意識。

郭台銘就比喻,「一個地震很多的地方,像花蓮人的警覺性就比其他地方高,」鴻海組織上的「地震」恐怕要比花蓮頻繁。像鴻海十年前只有三個事業群,但是現在就已經有了九大事業群,而且從功能和客戶做不同區分。「董事長不會讓一個人在一個位子上待太久,任務結束了,就會調到其他地方去打仗。」一名經理人說,「一切都看效率,如果沒有用的單位,也會馬上裁掉。」

內部組織的「不穩定性」,讓鴻海員工都對環境變化都相當「敏感」。

第二點,設立高標準目標。郭台銘對內對外常強調「每年30%」的成長,就是「變革組織」的一大特徵。郭台銘甚至對主要事業群的副總提出要求—在2006年時,每個事業群都要做到20億美元(將近700億台幣)的規模。這也符合科特所說,在企業裡設定高標準的效用之一,是「讓員工無法一直用過去的方式來做事。」 儘管PC是最艱難的行業之一,但是鴻海在上市之後,每年設定30%的成長,從營收、淨利、客戶滿意度到周轉率等,都要求經理人想辦法達到。

第三點,不沉溺於過去的成功。科特認為這是「變革組織」的另一項內在文化。而郭台銘也常對主管強調,「成功是最差的老師」,面對於未來的競爭環境必須相當有警覺性。他認為,要避免主管沉溺於過去的成功,唯一方式就是「變」。因此鴻海非常強調「絕不自滿」及「絕不鬆懈」。

第四點,絕不粉飾太平。郭台銘常對年輕人強調,「錯誤不可怕,怕的是連續錯誤。」郭台銘對內部甚至指出,其實鴻海這二、三十年來已有許多教訓,人事部門其實可以分門別類,做一本《錯誤大典》了,裡面可以說明每一個錯誤的案例,到底是突發還是積弊?會影響到何種程度?如何檢討、如何改善。 承認錯誤絕不是丟臉,郭台銘說,要向錯誤學習,「總是害怕面子丟掉的人,最後會連裡子也丟掉,」他進一步對內部強調,特別是在資深主管會議時,要把案例都拿出來做檢討。

對郭台銘來說,「變」,也是防止鴻海因為組織愈來愈大,而開始走向官僚化的良藥。郭台銘在一次內部訓話中就明確指出,「其實大家很清楚,集團內部變革所遭遇的阻力,要大於外部競爭帶來的壓力。」

他最憂慮的是,鴻海人員數目、產品種類、製造規模到全球業務及管理系統等等,都今非昔比,一直快速成長,「但是各階層主管執行能力和管理水平,是否有同步成長?責任的意識是否和權力的擴張成正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士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