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向加拿大學習(上)
2004年4月到6月的每天中午,鴻海深圳龍華廠宿舍到處可見排隊人潮。經過2003年SARS疫情肆虐,鴻海特別為全廠基層員工舉辦體檢,光是深圳一地就有四萬人參加,郭台銘今年也頻頻向幹部強調身體健康的重要性,「不要讓你的另一半為你的身體擔心。」郭台銘說。
愛心無國界、無階級之分,這樣的大手筆體檢在中國當地工廠很少見。當年鴻海剛到大陸設廠時,也是第一家為員工早餐多加一顆水煮蛋的公司。「愛心」是鴻海企業文化的一部分,而開始展現強烈的企業文化,也代表鴻海轉型高科技之後,全球化企業在管理上面臨的挑戰。
因應全球化管理,建立有活力的彈性結構
大而快還不夠,還要繼續「保持彈性」,這是郭台銘追求的目標。
郭台銘在內部刊物強調,希望鴻海的企業文化「能創建出一種彈性而有活力的系統結構」,直接強化「優秀的人才、精密的技術、獨到的創意、準確的執行」等四大項工作目標。
最近三年,鴻海正一步一步走向這種「彈性而有活力」的系統結構。
‧ 一、吸引優秀的人才
首先,在吸引優秀人才方面,隨著鴻海技術整合愈來愈深入,也需要更多人才能應付挑戰,不過從吸引研發人才、到研發人員數目的直線增長,讓鴻海正經歷著比過去二十多年更大的質變和量變。
有許多高科技公司經理人對郭台銘簡報完新構想,最後郭台銘只反問一句,「你敢不敢跳出來做,我支持你!」
但鴻海吸引人才最大的挑戰,其實是目前上千億的規模。主要是公司成長如果過了爆發期,未來分紅股票的數目和增值空間自然較少,這是許多人才寧願到發展潛力大公司的原因。
針對這種狀況,鴻海的彈性對策有三:包括「內部創業」、「部門分割上市」及「調整研發文化」。
首先在「內部創業」方面,不只是資金的支持,許多創業者其實最需要的是經營的Know-How。郭台銘就公開指出,當經濟走向全球化競爭時,「重點不是你是否擁有一個企業,而是你能不能經營一個企業?」郭台銘也進一步指出,目前台灣中小企業主,「寧願做一個小山頭,而不願做中央山脈的一個山頭。」
這也是為什麼2001年之後,鴻海開始推動「內部創業」,希望科技人才能夠利用鴻海現有的基礎,當做自己再往上發展的跳板。一名監視器部門人士就表示,「鴻海提供行政的資源讓我們共享,讓技術人員不用去擔心非關核心技術的事,這也是最吸引我的一部分。」
而針對大公司留不住科技人才的另一項原因—公司過了「高度成長期」,所以股票價格爆發力小,難以吸引人才加入,鴻海把未來可望繼續大幅發展的手機部門切割出來,在香港上市,對華人世界的人才產生極大的吸引力,也說明鴻海為了吸引人才所投注的心血。
手機部門未來在香港上市,雖可延攬更多人才,公司內部也對到底要投入多少研發資源而爭論不己。正因為鴻海的優勢在快速製造和成本控制,研發管理本來就不是他們所擅長,所以不但鴻海內部已有不少討論,外界人士也對鴻海能否擺脫生產規模取向的工作風格相當存疑。
鴻海要如何又能維持制度、又能擴大多元空間、吸收各類優秀人才?郭台銘是用「永續經營」的觀點來看待這個問題,他對內部指出:「要永續經營,就要持續開放員工分紅入股、讓員工負責參與公司經營。」
國碁前總經理李光陸是最重要的一項指標。鴻海2004年初併購國碁電子之後,外界把國碁電子原有研發團隊的流失,視為鴻海轉型的指標之一。當鴻海開始搶進研發較強的產業領域,雖然「執行力」是一樣的,但是「對象」卻大不相同:「生產體系」的工程師和「研發體系」的工程師對工作流程、對成本結構的看法往往大相逕庭。
國碁電子總經理李光陸則是信心十足。他表示,雙方客戶對彼此合併都很贊同,而且SOP(標準作業流程)也相似,而國碁要尋找下一階段的大成長,必須借重鴻海的高效能製造能力。
2004年6月,鴻海在2004年度的股東會上正式提名李光陸為董事會成員之一。郭台銘指出,李光陸在併入鴻海之後馬上就成為鴻海的「董事」,主要是因為這一席原來是保留給施振榮的,但是施振榮以「競業原則」而婉拒,並推薦李光陸為董事。郭台銘從善如流,邀請剛加入鴻海不到三個月的李光陸加入董事會,說明郭台銘對於延攬整個研發團隊的彈性做法,讓這件三百億台幣的併購案有了順暢的開始。
2004年4月到6月的每天中午,鴻海深圳龍華廠宿舍到處可見排隊人潮。經過2003年SARS疫情肆虐,鴻海特別為全廠基層員工舉辦體檢,光是深圳一地就有四萬人參加,郭台銘今年也頻頻向幹部強調身體健康的重要性,「不要讓你的另一半為你的身體擔心。」郭台銘說。
愛心無國界、無階級之分,這樣的大手筆體檢在中國當地工廠很少見。當年鴻海剛到大陸設廠時,也是第一家為員工早餐多加一顆水煮蛋的公司。「愛心」是鴻海企業文化的一部分,而開始展現強烈的企業文化,也代表鴻海轉型高科技之後,全球化企業在管理上面臨的挑戰。
因應全球化管理,建立有活力的彈性結構
大而快還不夠,還要繼續「保持彈性」,這是郭台銘追求的目標。
郭台銘在內部刊物強調,希望鴻海的企業文化「能創建出一種彈性而有活力的系統結構」,直接強化「優秀的人才、精密的技術、獨到的創意、準確的執行」等四大項工作目標。
最近三年,鴻海正一步一步走向這種「彈性而有活力」的系統結構。
‧ 一、吸引優秀的人才
首先,在吸引優秀人才方面,隨著鴻海技術整合愈來愈深入,也需要更多人才能應付挑戰,不過從吸引研發人才、到研發人員數目的直線增長,讓鴻海正經歷著比過去二十多年更大的質變和量變。
有許多高科技公司經理人對郭台銘簡報完新構想,最後郭台銘只反問一句,「你敢不敢跳出來做,我支持你!」
但鴻海吸引人才最大的挑戰,其實是目前上千億的規模。主要是公司成長如果過了爆發期,未來分紅股票的數目和增值空間自然較少,這是許多人才寧願到發展潛力大公司的原因。
針對這種狀況,鴻海的彈性對策有三:包括「內部創業」、「部門分割上市」及「調整研發文化」。
首先在「內部創業」方面,不只是資金的支持,許多創業者其實最需要的是經營的Know-How。郭台銘就公開指出,當經濟走向全球化競爭時,「重點不是你是否擁有一個企業,而是你能不能經營一個企業?」郭台銘也進一步指出,目前台灣中小企業主,「寧願做一個小山頭,而不願做中央山脈的一個山頭。」
這也是為什麼2001年之後,鴻海開始推動「內部創業」,希望科技人才能夠利用鴻海現有的基礎,當做自己再往上發展的跳板。一名監視器部門人士就表示,「鴻海提供行政的資源讓我們共享,讓技術人員不用去擔心非關核心技術的事,這也是最吸引我的一部分。」
而針對大公司留不住科技人才的另一項原因—公司過了「高度成長期」,所以股票價格爆發力小,難以吸引人才加入,鴻海把未來可望繼續大幅發展的手機部門切割出來,在香港上市,對華人世界的人才產生極大的吸引力,也說明鴻海為了吸引人才所投注的心血。
手機部門未來在香港上市,雖可延攬更多人才,公司內部也對到底要投入多少研發資源而爭論不己。正因為鴻海的優勢在快速製造和成本控制,研發管理本來就不是他們所擅長,所以不但鴻海內部已有不少討論,外界人士也對鴻海能否擺脫生產規模取向的工作風格相當存疑。
鴻海要如何又能維持制度、又能擴大多元空間、吸收各類優秀人才?郭台銘是用「永續經營」的觀點來看待這個問題,他對內部指出:「要永續經營,就要持續開放員工分紅入股、讓員工負責參與公司經營。」
國碁前總經理李光陸是最重要的一項指標。鴻海2004年初併購國碁電子之後,外界把國碁電子原有研發團隊的流失,視為鴻海轉型的指標之一。當鴻海開始搶進研發較強的產業領域,雖然「執行力」是一樣的,但是「對象」卻大不相同:「生產體系」的工程師和「研發體系」的工程師對工作流程、對成本結構的看法往往大相逕庭。
國碁電子總經理李光陸則是信心十足。他表示,雙方客戶對彼此合併都很贊同,而且SOP(標準作業流程)也相似,而國碁要尋找下一階段的大成長,必須借重鴻海的高效能製造能力。
2004年6月,鴻海在2004年度的股東會上正式提名李光陸為董事會成員之一。郭台銘指出,李光陸在併入鴻海之後馬上就成為鴻海的「董事」,主要是因為這一席原來是保留給施振榮的,但是施振榮以「競業原則」而婉拒,並推薦李光陸為董事。郭台銘從善如流,邀請剛加入鴻海不到三個月的李光陸加入董事會,說明郭台銘對於延攬整個研發團隊的彈性做法,讓這件三百億台幣的併購案有了順暢的開始。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