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強化精密的技術
在強化「精密技術」的原有優勢方面,鴻海的「彈性」主要展現在三方面:一是成立專職機構來鎖定核心技術;二是和不同機構合作;三是為五年之後的先進技術布局。
除了2004年在台灣設立研發中心,並繼續延請國外一流的工程師進駐,鴻海早期就和台灣金屬研究中心合作,開發鎂合金、鈦合金等材料,而未來進入消費者時代,各種材料使用更為頻繁,鴻海也加強和工研院光電所等研究機構的連繫,以加快產品研發速度。
郭台銘也強調:「什麼是技術能力的提升?秉持精度、準度、速度,整合機械、電子、光學!」
「精密技術」往材料去走,需要較長的時間、較厚實的基礎科學研發能力。這也是為什麼鴻海去年捐了三億人民幣給清華大學奈米實驗室,主要就是為了需要時間發展的奈米級精密技術。另外也繼續加強位在深圳的「華南檢測中心」的功能,2003年4月12日中共總書記胡錦濤隨同廣東省長張德江,就特別參觀了這個檢測中心。
‧ 三、準確的執行
為了「準確的執行」,鴻海的高科技「步局」仍小心翼翼,和核心優勢緊密結合。 像面板的供應鍊雖不成熟,但鴻海仍先從模具優勢切入。鴻海初期最大優勢就是TFT後段模組LCM的方面,雖然有自動化機器,但是主要TFT後段製程還是得靠肉眼來檢測產品,這才是最花成本的部分。郭台銘也強調「面板未來愈做愈大,而鴻海從機械出身,這項產業太適合鴻海了。」
不過鴻海也深知,自己投資面板廠做垂直整合,成本一定要比外面買還更便宜。 所以在設備成本投資方面,除了第一座五代廠外,2003年年底傳出鴻海第二座將是「第四.五代面板廠」,這是比較成熟世代產品、設備也較便宜,這座第四.五代面板廠月產能換算成十七吋,每月約十萬片,也有充足的產能「輔助功能」。最有名的華映第四.五代廠不到半年,良率就達93.1%,成本不到一年就回收。 鴻海目前為全球品牌代工的手機、為Sony代工的遊戲機、多功能事務機等,未來都需要用到小尺寸的面板,2004年手機生產需求(包括PDA)就高達約六千萬台,另外還有七吋用汽車面板等,鴻海強調面板主要供給自家產品整機組裝出貨。
而在組織的彈性上,鴻海的面板團隊除了請到前聯友總經理段行建專注製程外,後段模組LCM生產則由過去達碁資深的廠長宋文治負責、採購及業務由原來負責思科系統客戶的蔣浩良統籌。
一般來說,TFT-LCD廠動土之後十二到十五個月後就可以遷入設備,六到九個月即可量產,鴻海2004年8月第五代廠準時投產,第四季量產(初期每月三萬片,未來擴充為六萬片),也符合了「準確的執行」的目標。
- Apr 22 Fri 2005 10:45
向加拿大學習(中)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