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調查指出,資產配置是左右報酬的最大關鍵

撰文/劉 萍

弱勢美元與人民幣升值,是目前牽引全球經濟脈動的兩大關鍵議題。過去一年半以來,勤快的台灣人只要安份守己的工作,荷包裡的錢就能憑空增加10%。這是美元貶值的結果。

在全球化浪潮襲擊下,即使身處台灣的角落,你也無可避免的會受到影響,你的財富也會被動的受到全球匯率浮動的牽引。但在時勢推移下,美元已有止穩跡象,而人民幣則隨時可能出其不意的升值。如果你還想再賺一波人民幣升值的錢,你的財富應該要作什麼樣的合理配置,才能賺到這筆意想之外的錢?

在全球化的衝擊下,你的財富也應該全球化。重視理財行為的你,準備好因應財富全球化來襲的衝擊了嗎?

近一年半以來,新台幣從三十五元附近價位急速回升,最高曾達三十‧六七元,升值幅度超過一四%。而在這一波美元走貶過程中,新台幣並不是惟一升值的貨幣,但台灣人的因應卻最令人玩味。

對於新台幣升值,許多年輕人的第一反應就跟在當空姐的羅芳妃一樣,想趁美元貶值時,「逢低買進」名牌包或出國旅遊;但去年底到香港公關公司工作的吳啟智,則受到香港客戶的刺激,買進了匯率受惠概念股思捷環球(0330,HK),而這家公司賣的正是太太最愛用的Esprit。
寶來證券國際金融部首席策略分析師歐宏杰,正巧也在今年初向香港同事推薦買進思捷環球,他推薦的原因是,思捷的海外市場有八成在歐洲,由於歐元正在升值,思捷必定受惠。果不其然,同事買進不久後就賺了至少三成。

而就算是擁有美元資產的人,反應也不怎麼理性。信實會計師事務所所長羅友三就從過去的經驗發現,每一有政治風險,台灣就大量匯出資金,像去年三二○總統大選後的第一個星期一,從台灣匯出的資金就達二十九億四千萬美元,估計,其中約有二○%到三○%是屬於個人資產。等到情勢穩定,就再匯回。「但這一出一進,往往是無謂的損失。」羅友三說,而這陣子的新台幣升值,似也有同樣的情況。

與羅友三有同感的健騏投顧總經理張植雄表示,對於各個投資標的,國人往往是隨著價位變動而心情浮動,但此時實可以全球化的角度來審視各個投資標的的基本面。

升息加持 加碼美元資產

其實,一般人雖然無法炒匯,卻可以在新台幣升值時,布局與匯率、利率相關的理財商品,不但成本最低,同時賺到匯率與價差的機會也提高。花旗私人銀行董事總經理吳港生就指出,除了投資成本較低外,及早進行國際化布局,正能分散因匯率波動、景氣循環等所帶來的風險。

而現階段在檢視個人財富的全球化配置之際,必須關注兩位最具影響力的主角——美元與人民幣。這兩個貨幣的走勢,不但反映了美國與中國這兩大強國的經濟體質,同時也牽動著全球各國貨幣、股市,乃至各個產業未來的盛衰。因而美元在走貶一年半、人民幣背負全球喊升的壓力下,在今年下半年的發展趨勢,也就格外受到關注。

布林森(Brinson)、辛格(Singer)和畢包威(Beebowe)三位美國學者,在其著名的共同研究——「決定投資報酬的因素」中指出,「資產配置」是影響投資報酬最大的因素,其影響程度高達九一‧五%。因此,在了解美元與人民幣未來波動的同時,財富已經做好全球化配置的人,該如何調整?而尚未全球化的人,又該如何起步,才能有效掌握兩大貨幣同步升值的投資機會?針對國人當下最重要的「財富全球化」課題,本刊深入追蹤兩大貨幣的下半年趨勢。

在新台幣升值一年半、升幅逾一○%之後,下半年應做哪些海外投資,才能賺全世界的錢?而對一直看升不升的人民幣,心繫多時的投資人又該做何布局?

對於美元在下半年的走勢,專家多持樂觀態度。鴻鈞財務規畫顧問公司執行長林鴻鈞就指出,美元不會再走弱,甚至美國利率若再調一到二碼,美元就會開始走強。

「美元沒有想像中弱!」歐宏杰分析,為抑制通膨,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將持續升息,以十九家公債交易商的預估,升息均值在四%,距目前還有三、四碼的空間,不但會吸引國際資金流向美國,也成為美元抗跌的支撐。

正因為美元將反彈走升,普羅財經網執行長羅立群認為,過去一年已升值,且升幅達六○%的歐元,因經濟復甦並不理想,「高點應該已過。」雖然歐元走貶,但張植雄則看好英鎊:「當市場看法一致時,通常就是反轉點。以此來看,英鎊已在底部盤整好一陣子,未來極有可能反彈。」

了結歐元 買短天期債券、高配息股

若美元將在下半年走升,該如何配置美元以外的貨幣資產?羅立群的建議是,「逢低買進」。以小額投資人而言,除五○%放在新台幣資產外,美元資產可占二○%,英鎊及澳、紐幣等利息高又抗跌的貨幣占三○%。由於美元會升,所以定期定額最好採美元計價且逐步加碼方式投入。

林鴻鈞認為,此時的外幣資產以美元為主,歐元等其他貨幣可先獲利了結。已持有美元資產者,除非有新台幣資金上需求,否則續抱美元為上。但若持有的美元資產是股票、債券,則要關心的不是匯率,而是美國市場的基本面。

而在美元資產部分,張植雄建議可在第三季時,開始布局美股和印尼等東南亞市場,另一部分則可投入美國債券,尤其是公司債。而歐宏杰判斷,下半年因匯率波動不大,保值型、價值型投資產品會熱門起來。尤其短天期且流動性高的債券、高配息股會優先反映。

雖然,林鴻鈞表示,原物料國、歐日等國貨幣兌美元走升局勢已結束,接下來應換亞洲貨幣升值。但新台幣或亞洲貨幣能否升值,除了受美元牽動外,逐漸成為強勢貨幣的人民幣的未來動向,更是重要關鍵。

目前,市場普遍認定,人民幣將在下半年「應觀眾要求」而升值。但張植雄有不同的看法:「若採浮動匯率、緊釘一籃子貨幣等組合策略,則換算回美元,其實最後不一定是升。」

升值換主角 人民幣概念商品當紅

當各國專家對人民幣升值的幅度、時點與方式,還在辯論時,來自各國的境外人士早已在中國做好「人財」布局。

在上海工作超過兩年的李宜樺,最近特別能感受到人民幣升值的氣氛,在四月初時本想把手上部分的人民幣兌換成美元,但銀行行員都勸她忍到五月一日以後再換。而李宜樺自己,因是外商派駐在上海的員工,所以薪水可選擇以美元或人民幣支付。原本她選的是一半美元,一半人民幣。但去年中美元貶值,人民幣長期看升,因此今年她在與公司換約時,就改成全用人民幣支付薪水。在累積了大筆人民幣後,李宜樺就和周遭朋友一樣,將現金換成不動產。「因覺人民幣不太會漲,房地產還是會續漲。」

但李宜樺還有更厲害的一招,因建商在香港有帳戶,接受美元貸款,所以她選擇一半貸款以美元支付,另一半則付人民幣。「這樣就占美元貶值的便宜啦。」

跟隨到中國企業上班的先生而住進北京的林子婷,因先生領的薪水是人民幣,所以就先存著,自己及家庭生活上的花費,就從台灣匯或帶美元去支付。由於經常要跑銀行,所以儘管法訂境外人士不能買當地銀行發行的基金或貨幣產品,但還是有銀行的行長親自跑來推銷A股的股票基金,最低門檻只要兩、三萬人民幣。長期看好A股大盤的林子婷就很心動。

到中國發展一年的湘財荷銀基金董事長章嘉玉表示,目前由當地銀行發行的人民幣貨幣市場基金,處於法令的灰色地帶,所以有許多台灣民眾持台胞證就臨櫃開戶。當然也有人覺得買基金不過癮,就透過人頭買賣A股,章嘉玉認為這樣的風險太大。

每年有六個月時間要待在中國的林鴻鈞指出,若是為了人民幣升值而投資中國,就必須是長期持有。就以房地產為例,之前買了還可以空著一小段時間就轉手賺價差,現在就必須出租,先賺取租金收益,三、五年後再伺機賺價差。

投資中國 不如投資香港

對於台灣人投資人民幣資產,尤其是房地產的熱潮,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董事總經理童致中則有不同看法。他認為,對於中國股票、房地產等過度炒作的工具應該再謹慎評估,不過,人民幣債券或國債倒是可以考慮,畢竟投資中國,資金進去容易,匯出就受限制,因此配置在中國的資金須注意流通性,不宜影響生活或其他較安全的投資所需。

所以童致中建議,與其投入風險過高的人民幣資產,不如以港幣、美元投資持有人民幣資產的港股(H股),可能受惠於人民幣升值的機會更高且安全性更佳。

除了香港,人民幣的升值還會牽動哪些亞洲貨幣和市場?曾任香港證交所創業板上市委員的貝斯投資總裁劉助表示,若人民幣升值的幅度超過五%,則之前升值超過五%以上的亞洲貨幣,如新台幣、韓元、泰銖及澳紐幣等,恐怕都要貶回來。

歐宏杰則認為,人民幣升值對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最有利;而台灣,有太多企業在中國設廠生產、外銷出口又以美國為主,因此,對台灣股市的負面影響反而比較大。

雖然亞洲貨幣有表現空間,但羅立群認為還是充滿不確定性,從熱錢進場都在三個月內就可以看出端倪。況且日圓及澳紐以外的亞幣,因交易市場小、流通性不高、利率又低,無法成為重要的貨幣市場,不如投資股市。

「中國股市與非中國股市就像蹺蹺板,當看好中國股市時,周邊國家股市就不樂觀。不過在亞洲股市下跌一○%到一五%後,是進場布局的好時機。」別有一套邏輯的羅立群說。至於在產業類別上,看好超跌的科技股的歐宏杰說:「在沉澱兩年後,投資價值浮現。」

資產歸類 高風險產品照需求調比例

雖然趁新台幣升值,投資海外的成本較低,但花旗私人銀行董事總經理吳港生認為,進行海外投資,還是要回到資產配置的原則,也就是降低風險。「在此原則下,就應重新檢視現有資產,並將之分為核心與衛星兩大組合。」吳港生說。

所謂的核心組合,是以債券、避險基金、股票等流動性與透明度高的工具組合,占總資產比率要高;衛星組合則是指,結構性金融商品、未上市公司、房地產等長期且流動性低的工具。

吳港生強調「通常會調整配置,是因發生了像九一一恐怖攻擊、亞洲金融風暴等突發事件,對於匯率、熱錢等短期波動,其實是不會影響既定的配置。」事實上在花旗與麥肯錫合作的一項調查中發現,很多投資人都會自己挑進場時機,通常效率不一定好。劉助也曾統計過,因為受到景氣與行情變動而改變原本布局,隨著頻繁交易而變成隨機投資,通常結果是零。

童致中則觀察到,由於國際級金融集團多在香港、新加坡設有據點,因而提升當地投資人國際化的程度。不過,近幾年台灣積極開放,從國外引進的商品不輸香港和新加坡,只是台灣投資人偏愛衍生性、結構式的金融商品,因此就有必要細看組合內容,甚至請銷售公司或營業員,揭露其內含風險與成本,較不易出問題。

「很多年輕人對匯豐的印象是,辦卡或開戶,就送華納威秀電影票,卻忽略了這家全球排名第三大的銀行,每年配息配股四%到五%,很值得投資。」歐宏杰說,雖然年輕人的資金有限,無法直接投資門檻高的海外股票與債券。不過,還是可以先從含有匯豐這類高配息公司的海外基金投資起。尤其,今年年底,台灣與香港很有可能基金互掛,屆時,台灣投資人無論是在產品或計價幣別上,可以有更多更好的選擇。像最近香港即將進入從中國放大假而來的人潮,可以開始關注香港的旅遊與精品股。

而在賺全世界的錢的同時,羅友三建議,一定要找個能負責的機構,有問題才不致求援無門、血本無歸。另外,則應注意投資所得的課稅問題,例如在台灣的銀行開立紐幣帳戶,存款的利息所得要繳稅;但是若在德意志銀行開同樣的帳戶,則利息所得卻免稅。

但吳港生還是認為,資產國際化最重要的關鍵在於態度,「太汲汲營營於要賺到每次市場波動的錢,就不是投資而是投機了。投資,越重基本面、越簡單就越好。而一個好且簡單的配置組合,長久是會贏的。」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今周刊》436期,各便利商店及連鎖商店均有銷售)
信實會計師事務所所長羅友三:海外投資常被「免稅又保本」給騙了
兩個多月前,信實會計師事務所所長羅友三應邀到屏東醫師公會演講。演講結束後,一群醫生面色凝重地圍著羅友三,希望羅友三能替他們手上一張張買自美國MBC、如今因MBC倒閉而成孤兒的「保單貼現」找到解決辦法。

「像境外保單這類的國際金融商品,台灣人很喜歡買。」羅友三說,一是因為想賺30%、40%的報酬,另一目的則是為了避稅,所以往往一買就是50萬美元、甚至是100萬美元。「這樣如賭注般的買法,失去原本資產國際化可降低風險的好處,反而因對產品本身、對賣產品的人和公司認識不清而製造更大的風險。」

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律師陳泰明,十年前就處理過類似糾紛,而最近也聽聞到台灣有人受害,只是對象從醫生變成了一批因高鐵徵收土地而拿到大筆現金的地主。

陳泰明說,「當一聽到業務員說免稅又保本,很多人就信了。卻忽略掉很多該問業務員的事。」陳泰明所指的是,請業務員提供發行金融商品的公司的信用評等資料,而一定要問業務員的是,若公司或產品發生問題,公司的救濟途徑為何?「若業務員只是回答,不會倒、不可能倒,或不談假設性問題等。那投資人就要三思了。」

一旦投資人所買的海外金融商品或發行商品的公司出問題,即使進行跨國訴訟贏得判決,因為訴訟過程繁雜、參與分配的單位和受害者眾,到最後不但拿不回一毛錢,甚至還得再掏出錢來。「所以,自己直接做海外投資時,一定是管控風險至上,而不是追逐獲利。」羅友三、陳泰明異口同聲的提醒。(劉 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士愷 的頭像
    士愷

    士愷的部落格

    士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