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轉型,向世界輸出研發腦力
文 鄭呈皇
蘇格蘭在一九八○年代出口的電腦比威士忌酒還多,但隨著製造外移,蘇格蘭過去五年曾歷經一場大失業潮與經濟恐慌,如今希望重新站起,他有機會嗎?
蘇格蘭,除了遍地羊群、令人屏息的美景以及香醇的威士忌外,還能有什麼?答案是努力想要重新站上「歐洲矽谷」〈Silicon Glen〉這個美名。
來到蘇格蘭第二大城,愛丁堡郊區、距機場十分鐘車程,這裡是蘇格蘭第二大外商,昇陽〈SUN〉在美國之外唯一研發與製造中心。占地一萬坪的總部就矗立於布滿綠草地與羊群中間。掌管七百五十位員工、編號○○七的副總裁Hugh Aitken穿過林間小路,站在十年前公司草創的斜屋頂平房前,「過去五年,是昇陽成長轉型的關鍵。」他說。
昇陽於此設點,是相中這裡廉價的人力,一九九○年初期蘇格蘭的電子產品出口取代威士忌成為第一名;然而五年前,公司為了解決日益高漲的工資,逐步將製造桌上型電腦、伺服器的部門外移到東南亞,留下高階伺服器製造、顧問與技術協助的部門,「否則將無法與別人競爭。」他表示。如今昇陽是少數將研發、製造都放在蘇格蘭的外商,並在去年宣布投入二億二千萬美金擴建研發單位。
昇陽的調整在蘇格蘭算是有美好結局的。其實,整個蘇格蘭在過去五年歷經一股嚴厲的製造業外移潮,整個地區陷入經濟恐慌。
東歐與中國大陸市場開放 製造業一夕沒落
一九九○年因工資便宜,跨國公司如IBM、Intel、NEC等紛紛來此設立製造據點,當時蘇格蘭有歐洲矽谷美譽,介於愛丁堡與第一大城哥拉斯哥間的五十英里中間地帶,超過上百家的國際公司落腳,其中鴻海、華映、英業達等十八家台商也選擇此地;但十年過去,隨著東歐與中國大陸的市場開放,平均一個蘇格蘭裝配線工人薪水是中國大陸的十倍。不過兩年時間,大型公司如逃難般移出,一萬五千人瞬間失業,歐洲矽谷一夕殞落,「過去,我們不斷處理加薪、更好的福利;現在,我們卻忙著處理裁員。」蘇格蘭製造貿易聯盟工會主席Danny Carrigan三年前接受美國《商業週刊》專訪時表示。
八○%的跨國公司外移,讓蘇格蘭的製造業GDP〈國內生產毛額〉從二○○○年第二季成長二%,兩年內就下滑到負七%。除此之外,蘇格蘭還面臨一項嚴苛的隱憂:「人口外移」。青壯人口不斷往英國南部的倫敦尋求工作,人口呈現負成長。「如果照這樣下去二十年,蘇格蘭的人口會低於五百萬人。」台灣駐愛丁堡辦事處處長程其蘅憂心的說。
這些難堪的數字像一記悶棍打醒了當初鼓勵外商將製造設在當地的蘇格蘭政府,「我們才發現,需要改變的時候到了。」蘇格蘭工商委員會(等同台灣的經濟部)資深行銷總監Mike Rymaruk說。為了重現歐洲矽谷的光環,政府在一九九五年後就開始改造計畫,而避免歷史教訓重演,蘇格蘭政府第一步就是鼓勵高科技公司朝研發邁進。
開車前往蘇格蘭中部著名的Alba Center〈單晶片園區〉,十萬平方公尺土地上,五年時間,由荒地一片長出一棟棟現代化建築,包含十家跨國公司如Epson、摩托羅拉等五十家公司在此設立研發中心,聚集四萬五千位光電人才在此工作。蘇格蘭雖然只占英國人口八%,但英國的光電人才有五○%以上來自蘇格蘭。現今金氏世界紀錄上全球最小尺寸——一公分的彩色液晶顯示器就是由MED(Micro Emissive Display)在一九九九年研發成功;此外,昇陽也將在此建立歐洲唯一的RFID技術研發中心。
吸引研發中心入駐 蘇格蘭政府三管齊下
迥異於過去製造大外移,這裡是每個月都有新公司申請入駐。能夠讓許多廠商在此設立研發的原因在於資金協助與人才搭配。
為了吸引研發入主,除了給予租金、稅務優惠外,蘇格蘭工商委員會扮演企業、學校與資金三方面的橋樑。除了每年定期巡迴全世界招商外,只要有意願的企業,蘇格蘭工商委員會都會派人到母公司去簡報,甚至還沒提出申請就先當起顧問,提出發展計畫,幫忙找創投。
像摩托羅拉與IBM這些願留下的大公司,蘇格蘭政府甚至派專員長駐公司,除此之外,政府甚至扮演起人力招募的工作,每天按照公司提出的要求,透過獵人頭公司或網站招募來自全世界的員工,由政府進行第一階段的面試,「政府為了留住這些跨國公司可是服務周到。」一家新創公司的主席表示。
另一方面,蘇格蘭也深知單靠跨國公司是不夠的,蘇格蘭的第二步是「以量取勝」。政府鼓勵當地人設立新公司。「早期的新創公司會失敗都是因為沒有資金。」 園區資深專案執行Douglas Hyslop表示,一旦當地人能廣設公司,就能增加工作機會。
每年,蘇格蘭工商委員會會投入超過新台幣七十七億元經費鼓勵學校老師與學生出來開公司。以驗證概念基金〈Proof of Concept Fund〉為例,只要學生的商業點子申請通過,政府會撥下平均新台幣一千萬元的經費讓學生組公司,甚至入股當股東。「甚至有博士班學生只要想創業,都可以提出申請,立刻就有人可以幫忙評估開公司。」Mike解釋,光是去年蘇格蘭十三所大學就有二十七家公司新創,蘇格蘭政府等於自己扮演一個「大型育成中心」。從概念到開公司,最快三個月就可以完成。
鼓勵學生創業 政府儼然大型育成中心
蘇格蘭靠北邊的但丁市,過去是個靠海的小漁村。但過去十年致力於生命科學發展,如今是繼美國與加拿大後全世界第三大生技園區。該區的政策便是鼓勵學生創業。
來自台灣,於但丁大學念生化博士班的楊惠婷表示,她的實驗室樓下就有許多小隔間,裡面有超過十家以上的生技公司進駐,包括默克藥廠。學生的研究成果可以和這些公司共享,如果有機會商品化,學校就鼓勵學生出來創業,「我的學生裡面有一半希望以後可以做企業家。」本身也開公司並在大學任教的Tughrul Arslan表示。甚至為了鼓勵國外學生畢業後留下來創業,蘇格蘭政府特地從今年開始給予國外留學生多兩年簽證服務,並規畫可獲得當地永久居留權。
蘇格蘭歷經這些年轉變,終於有公司可以向世界輸出研發腦力。
全世界前五大、蘇格蘭第一大影音晶片大廠Wolfson,便是蘇格蘭本土企業轉型為國際大廠的好例子。一九九六年以前,Wolfson將自己定位為OEM設計代工廠,幫台灣、美國等公司代工影音產品。但工資日益高漲,在製造無法獲利的前提下,公司在一九九五年一度面臨破產。後來在政府基金的挹注下,Wolfson花了將近四年逐漸轉型為影音晶片設計公司,並於英國股票市場上市。「我們不只要做歐洲公司,更要做全球性的公司。」執行長兼創辦人David Milne表示。現在,包含新力的PS2、蘋果的iPOD甚至是台灣的明基播放器都有「Wolfson inside」的晶片。
然而,蘇格蘭政府雖然鼓勵創新與新設公司,但量增加的同時如何兼顧質的提升?這將是蘇格蘭未來的一大考驗。
目前除了Wolfson一家本土的跨國公司外,少見其他蘇格蘭公司以國際市場為舞台。「因為蘇格蘭過去都沒有一家國際型公司可以當作成功的範本。」David感嘆,許多公司空有技術卻沒實際經營商業的人力,使得很多公司很快就關閉,或者被收購。
以蘇格蘭專做CMOS鏡頭〈編按:應用在手機、數位相機上〉的Vision公司為例,在一九九六年是全世界第一家做出十萬畫素的廠商,但由於缺乏商業經營的人才,只好在一九九九年賣給ST意法半導體,變成旗下一個部門。「我們根本沒有辦法和國際大廠做生意,即使我們有很好的技術。」Vision創始員工,現任ST影像部門總監Graham Townsend無奈的說。
創業公司增加,若是沒有優秀的商業經營人才,失敗率鐵定也增加,但丁大學研發與創新中心經理Ron Jenkins便說,蘇格蘭人過去是個會發明的民族,發明了電話、盤尼西林、蒸汽機乃至晚近的複製羊桃莉,「我們會發明,但不會商業化,所以發明都跑到國外,由美國人發揚光大。」
此外,David指出,當公司有太多錢支援,許多公司會因此而沒有財務概念,不斷投資而失去平衡。舉例來說,雖然MED這家公司研發出全世界最小的液晶顯示器,但是商業化至今財務仍虧損,不過政府依舊在背後金援,若是放置資本市場,競爭力鐵定不夠。
蘇格蘭重登歐洲矽谷的願景很大,政府部門也非常努力,雖然這三年有初步的成效,但同樣的,對手從來也沒休息。攤開地圖,愛爾蘭在蘇格蘭下滑後努力靠著軟體研發有歐洲新矽谷之稱,加上與蘇格蘭五小時車程的倫敦也在近幾年努力躋身全球高科技發展重鎮。
在產業快速變動的年代,無論個人或國家的腳步若是移動不夠快、人才沒追趕上,再要重新追趕總是非常辛苦,蘇格蘭的矽谷美夢,每一步都比過去更加戰戰兢兢。
- May 08 Sun 2005 13:30
蘇格蘭努力重現「歐洲矽谷」風華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