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到新興市場打天下,彎腰學做「新同路人」

到新興市場打天下,專業是必備條件,要勝出,靠的是「新同路人」的態度。台灣主廚翻身中國麵包連鎖店霸王,台灣經理人成為eBay中國區執行長……他們沒身段,深度認同當地,像隻蚯蚓般鑽入當地的土壤。

文●胡釗維 

根據《商業周刊》經研室的跨海追蹤調查,過去五年,曾被報導過的五十位赴中國發展的高階經理人,如今,職位升等或掌管更大公司的比率僅二○%。

而剛出爐的中華知識經濟協會的調查報告則指出,在大陸經營獲利台商數量,過去三年減少兩成,去年虧損台商更超過全體半數以上。

中國的數據,只是新興市場的一個縮影。對於全球專業經理人與創業家而言,新興市場代表的是無窮的商機,但鎩羽而歸者不在少數。每一個低成功率數字的背後,關鍵往往不只是專業,更在於態度。

台大國際企業系教授湯明哲就指出,企業或經理人到新興市場打天下,專業性是必要配備,因為若產品不好、管理制度未健全(即專業性),根本就踏不進去,但想擴張版圖、複製成功,不當一代拳王者,在地化的態度就成為關鍵。

唯具有此一態度者,才能挖掘出在地的寶藏,包括:人脈、商機與人才。

這種態度,我們稱為「新同路人」價值,將慣用的「在地化」更精準的描繪出其內涵。「同路人」一辭,源自三○年代蘇聯時期,五○年代後,則被廣泛當作一種政治標籤,用來形容並未加入共產黨,卻擁護它的人。然而,此處的「新同路人」意指:雖然國籍不同,卻能真誠而深刻認同當地的人、事、物,像隻蚯蚓深深地鑽進當地的土壤裡頭。
然而,在地化,知易行難。「如果一個人不了解另一個人的話,就會傾向把他當成傻瓜。」知名心理學家榮格(Carl Gustav Jung)的理論,點出在地化的難度。

在心理學上,人們面對不同族類時,天生就會有所反應,嚴重者更可能產生「恐外症」(xenophobia),對外國人仇恨或恐懼。但隨著一個人的心胸越開放,舒適圈越大,對異文化的接受度就越高。

昆山工業區由台灣商人設立的電子工廠內,緊臨在員工餐廳旁的五坪大房間裡頭,十位台籍幹部圍著圓桌吃合菜,一面看著電視上來自台灣的午間新聞;下班後,有著耗資上百萬元的壁球間、卡拉OK交誼廳可供消遣。回到宿舍裡,當天空運來的台灣報紙已經擺在桌上;到了假日,他們和台灣的朋友去打高爾夫球。即使他們已在當地服務了十年,卻連工廠內唯一的員工育樂室在哪裡都不知道。

「老當自己是過客,甚至自認高人一等,是台商的通病,」九年前,到中國創業,如今已成最大麵包連鎖店的安德魯森食品創辦人雷東隆說。

卡內基大中華區負責人黑幼龍去年到大陸,為一家傳統機械業者上課,竟然發現,該家公司老闆因為不信任大陸員工,竟然連課長級以上的主管都不准印名片,也不准使用電子郵件。 不信任,來自於不瞭解。

嚇阻、知識、認同 三種信任層次,越高越能激發效益

走在上海街上,經常可見西裝革履,卻隨地吐痰的當地人;在餐館裡,當地人毫不修飾的大聲交談,即使是大陸高階經理人也是如此,一位在兩岸同時教授EMBA的教授形容,他們就像一匹匹的土狼。「大陸不教禮義廉恥,一切只以利益掛帥,」他說。

這些表象,都讓台商起了「分別心」,而自認為高人一等,卻都忽視了表象背後的意涵與機會。唯有穿透表象,才能挖到寶藏。

政大科技管理研究所教授吳靜吉分析,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裡,大陸人沒能受養成教育,加上他們過去窮怕了,不免會有急功近利的做法。如果深入瞭解其歷史演變,將自己的高度降低,站在同一個地平面去看,就不會瞧不起大陸人了。

就像帶領近三千名大陸員工的雷東隆所說:「我面對的這群人,如果同樣在台灣長大,能力絕對不輸給我!」

「如果人們能被教導他們本性中卑下的一面,就可望讓他們學著去瞭解,並更加的愛他們的同伴,」榮格分析,「瞭解自我的黑暗面,是應對他人黑暗面的最佳方法。除非我們先接受它,否則我們無法改變任何事情。」

分析許多在中國成功的人士,其個性特質多半屬於開放類型,他們對人接受度較高,融入當地後,利用其在台灣等先進國家的專業知識,加上大陸人才(或人脈)的在地化優勢,很容易建立一個「聯合軍團」,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乘數效果。

根據美國馬里蘭大學羅伯.史密斯商業學院教授夏比蘿(Debra Shapiro)發表的論文《人脈生意學》(Business on a handshake),人際關係的發展過程中有三種類型的信任:一、嚇阻基礎的信任;二、知識基礎的信任;三、認同基礎的信任。

嚇阻基礎的信任,是最低層次的信任,透過懲罰來威嚇被信任者。早期的台商到大陸,八成以上都採取此方式管理。但「這種方式已經落伍,效果不彰,尤其會造成組織的消極公務員心態」黑幼龍說。

第二層則為知識基礎的信任,建立在受信任者行為的可預測性,信任者因取得越多有關受信任者的知識,越能降低不確定感。在人才至上的時代,企業採取此一模式的比率逐漸提高。 但最高層次的信任,則是認同基礎的信任,唯有雙方了解彼此的需求,而在交換過程中發展出共同價值觀,「共好」的信任得以產生。

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柯承恩分析,這種以認同為基礎建立的信任,可發揮巨大效益,可能是嚇阻與知識的百倍以上。因為這種關係,可以降低監督成本、提高溝通效率。

克頓顧問公司董事李光輝就是一例。李光輝在台灣時曾任TVBS副總經理、民視總經理,進入中國第三年,已帶領克頓成為當地最大媒體顧問公司。在中國,電視台均由當地人經營,公司裡只有李光輝是台灣人。

他還清楚的記得,到大陸前夕,友人憂心的說:「你要熬得過去喔!記得凡事要留一手。」今年春節,他返台時向友人說:「我不但沒留一手,而且我的日子不是用熬的,這是我求都求不到的好工作。」

友人觀察,李光輝與其大陸老闆吳濤,就是一個彼此認同的混種團隊。吳的人脈遍及大陸媒體圈;李則擁有電視台操作的專業,遙遙領先大陸,各有擅長,而這兩人因為彼此信任,才能發揮加乘力量。兩人之中,缺一不可,就像兩隻腳一樣,必須聽從同一個腦的使喚才能前進。

以義相合,才能真的留住英雄,創造成功

面對不同族群,認同基礎的互動模式雖然效益最大,但也最耗費心力培養。黑幼龍說,甚至有人培養了三、五年不得其法,最後還氣得放棄,但其實,世界在轉念之間有了不同。

他建議的步驟:一,先相信人類的共同性;二,深入瞭解彼此的文化差異;三,拋掉分別心,主動以同理心去為對方著想;四,找出互利的運作模式。如此步驟必須有意識的形成不停止的循環,才能協助你走出原來的舒適圈。

在任何一個新興市場,能成功的人才都是能善用當地英雄者,只有以義相合的認同層次信任,才能真的留住英雄,創造成功。

就像「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匾額,掛在德州儀器(TI)亞太區總裁程天縱的辦公室牆上,它點出程天縱轉進大陸市場已超過十年,仍穩居跨國企業金字塔階層的秘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士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