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撰文/陳翊中 攝影/劉咸昌
經過五十年的發展,中部地區發展出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機械產業聚落,近兩年隨著台灣工具機市場占有率快速攀升,相關協力廠商更形壯大,聚落效應也更加深化,讓台灣出產的工具機擁有比日本同級產品便宜二到四成的超強競爭力。
位於頭汴坑溪旁的大里工業區,在街道巷弄間,矗立著一間間小型家庭工廠,空氣中瀰漫著油污的味道,大熱天裡,三兩位赤裸上身的工人,掄起鐵鎚,乒乒乓乓地敲打著鐵片,汗水從他們黝黑健壯的胸膛滴落,沒多久,地上盡是散落的汗漬,此時,一位老闆模樣的中年男子走了過來,大聲地發號施令:「阿發啊! 這批貨人家明天就要,你們進度要快一點。」工人略為應聲之後,加快了速度,繼續賣力工作。
類似像這樣的「黑手工廠」,台中市附近的豐原、大里、太平、神岡等周邊鄉鎮隨處可見,而從這些可能只有五名、十名員工的家庭工廠所生產的零組件,送到中心廠組裝成各式各樣的車床、沖床、數值控制加工機等工具機後,再出口外銷到美國、歐洲、中國、中東等地,每年創造近三十億美元的外匯,尤其近兩年台灣工具機產值每年以二○%以上的幅度成長,在全球的地位愈顯重要,台灣也僅次於德國、日本、義大利,是全球第四大工具機出口國,而中部地區則是國內工具機產業的集中地。
據經濟部工業局統計,中部地區約聚集了近五百家工具機業者,占全國七五%,相關零組件家數也有一千多家,連同周邊產業,例如自行車零組件、手工具等,從業人口高達五十萬人,一年產值高達三千億元,可以說每十個人中就有一人是從事機械相關行業,因此若說機械業是中部最重要的產業,可說當之無愧。
機械業會生根中部,是從日據時代開始,當時有一家專門生產農業機械的東洋鐵工廠,在日據時代,能在日本人的工廠當黑手學徒可是非常了不起,老牌機械廠振英機械創辦人楊振賢,就是出身於東洋鐵工廠。
台灣麗偉 從被瞧不起到聚落之頭
早年的機械廠,一律是學徒制,學徒跟在師傅旁邊,從打雜開始做,滿三年才能出師,在慢工出細活之下,這些老一輩的「黑手」練就了一身紮實工夫,光復後四、五十年代,振英機械是當時中部最大機械廠,後來不少機械業老闆均出自於振英,如工具機業龍頭台中精機的創辦人黃奇煌、永進機械的陳金森、大立機械的莊慶昌、高鋒機械的莊春定等人,目前已由第三代接班的振英,可說是中部機械產業人才的搖籃。
早期師徒制出身的機械廠老闆,由於工夫紮實、樣樣精通,因此多一貫化生產,零組件很少外包,直到民國六十年代初期,出身於貿易業的台灣麗偉機械創辦人張堅浚,雖然他本身業務能力強,但資金不足,於是首創了接單、設計自己來,「零件全數外包」的營運模式。
當時,以「學徒制」為主流的機械業人士都瞧不起張堅浚,因為在他們的眼裡,台灣麗偉不算是個「機械廠」,充其量不過是「組裝工廠」。然而,以行銷導向的台灣麗偉,在構建好周邊的協力體系後,生產成本低,競爭力又強,因此營業額一下子衝到了逾十億元,接著,程泰機械楊德華、協鴻機械陳建智紛紛參考台灣麗偉的模式,七十年代初期,在這些中心工廠帶動下,中部地區機械零組件才真正開枝散葉,產業聚落蔚然成形。
價格品質 符合開發中國家需求
由於機械業被稱為「工業之母」,因此政府對機械業的發展極為重視,自一九六一年起,政府將機械工業列為重點發展產業,並由金屬工業發展中心對各廠進行技術輔導與培訓人才,為機械業奠基;八十年代機械業列入策略性工業,以提供長期低利率融資、開發基金參與投資,以及投資抵減的優惠,鼓勵業者進行產業升級,而去年政府更將機械業列為光電、半導體之後的第三個兆元產業,並透過租稅優惠,帶動工具機業者再次升級至光電設備等高附加價值產品。
身兼中華民國精密機械發展協會理事長的楊德華指出,相較於日本、德國還是維持上下游垂直整合的一貫化生產形態,中國大陸則以國營廠為主,中部的工具機產業聚落是全世界絕無僅有的特殊案例,由於分工明確,經濟規模又夠,因此同級產品價格比日本貨便宜二到四成,競爭力很強。
台灣區機器公會理事長黃博治也說,近二、三年,隨著大陸、東歐等新興市場起飛,這些開發中國家對工具機有很強的需求,但所需的機器不需要極高的精密度,他們也沒有那麼多錢,台灣生產的工具機,精密度只比日本、德國稍差一點,但價錢便宜得多,因而席捲全球市場,也讓工具機廠商賺得滿缽滿盆。
兩大競爭力 運輸成本、分工細密
中部機械產業聚落有如此強的競爭力,最重要的原因是運輸距離近,中部地區發達的交通系統,北從豐原,南到彰化,東到南投,沒有一個地方車程超過兩個鐘頭,零件廠一次出貨,就可以送好幾家客戶,甚至於中心廠和協力廠集中的台中工業區內,一天送貨好幾次也沒問題,成本自然低。
同時也是上市公司亞崴機電董事長的楊德華說,原本亞崴工廠在新竹縣的新埔鎮,工廠旁還有閒置土地,即使再買土地,地價也不貴,不過由於考慮很多零件新竹都不在送貨路線上,還要自己出車去載貨,最後算盤一撥,新購的廠房還是決定選擇落腳台中。
另一個中部機械聚落競爭力超強的因素是分工細密,這些零組件協力廠,很多都是家庭工廠,一接到訂單,附近親戚鄰居叫來,馬上就可以開始生產,由於只專心做一項產品,十數年的經驗累積下來,品質當然可以做得很好,而這些只生產齒輪、護蓋等單一產品的零組件廠,可能是十家工具機中心廠的供應商,甚至還可供應自行車、縫紉機、手工具機等其他產品,生產線產能利用率自然高,成本因而可以降低。
產業集中度高,中心廠對零組件廠的選擇性也增加,一個零件可能有七、八家供應商,哪家做的品質不好,成本較高,馬上有其他競爭對手遞補,因此零組件廠莫不隨時戰戰兢兢,致力提升品質、降低成本。
黑手老闆 起初要等兒子放學接單
在工具機中心廠扶植下,這些零組件廠也跟隨台灣工具機市場成長而壯大,有些品質價格競爭力強的零組件廠,甚至有能力外銷日本、大陸,做到業界屬一屬二的規模,例如生產滾珠螺桿的上銀科技以及護罩的台灣引興,都是這類擺脫中小企業範疇,向上提升的範例。
近幾年豐田式管理、即時供應系統當道,在中心廠引進零庫存管理系統後,零組件廠也跟隨腳步,導入ERP等e化系統,然而許多零件廠老闆是黑手出身,很多人一輩子連鍵盤都沒摸過,因此當客戶要求要導入e化系統,可難倒了這些黑手老闆,台中精機總經理黃明和說:「當初要求協力體系導入e化系統,可費了不小的工夫呢!」「我們是採取『威脅利誘』的方法,一方面和協力廠解釋導入e化系統後,對於節省作業的好處,另一方面則是以請款付帳的優惠,強迫協力廠和我們一起進步。」
台中精機協力廠商千威機械五金公司老闆張茂盛,原本對電腦一竅不通,但是客戶要求導入電腦系統,一開始,他要他的兒子從打字開始教,還要客戶等兒子放學回來後,再用電腦傳訂單來,經過幾年的努力後,現在他和太太都已經是「電腦高手」,不但用電腦接單沒有問題,還會使用excel等軟體,記錄財務、業務等資訊。
人際關係緊密 造就超強彈性優勢
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之下,中部的機械產業聚落,也把台灣人彈性、勤奮的特質發揮得淋漓盡致,中衛發展中心中區產業業務處經理陳冠榮說:「別看這些零組件廠老闆平常三不五時就在喝酒聯誼,透過這種方式所建立起來的感情,電話一打,再怎麼緊急的狀況,都可應付自如。」
有一次一家零件廠的老闆,為爭取日本客戶的訂單,依照日本人的習慣,必定要吃飯喝酒,這一喝就喝到凌晨一點,喝得賓主盡歡,日本客人回飯店前交給他一疊兩百多張圖樣的估價單,這位老闆眼看訂單有機會到手,於是三更半夜幾通電話一打,把相關下游協力廠商從被窩中挖起來,全部趕到到公司集合,幾個人一一分工,一個晚上就把兩百多張圖的價格全部估好,隔天早上八點多,他打電話給日本客人,告訴他全部估好了,這位日本客人聽了之後,嚇了一大跳,他說:「什麼!我們在日本的供應商要一個星期才能做好,你們幾個小時就搞定了,真是太厲害了!」當然,這批訂單便也順利到手。
對通路、網路有深入研究的東海大學社會系教授熊瑞美指出,中部人對於產品零細化又把它整合起來的能力特別強,這樣的特性在工具機產業尤其明顯,這種特性造就非常彈性的生產機制,單子少就縮衣節食,單子一多就透過平時建立的人脈往外散,而這個機制要能運作順暢,關鍵就在於人與人之間的信任。
由於中部有全世界最完整,最有效率的機械產業聚落,楊德華指出,台灣工具機的生產成本,還比大陸低,若不是大陸用九‧五%的關稅和一八%的加值營業稅作為壁壘,台商根本不需要過去大陸設廠。然而,台灣工具機業也不能沒有憂患意識,陳冠榮分析,只要中共當局決定開始發展工具機產業,利用優惠政策吸引台商過去、複製中部的機械產業聚落,不出幾年,大陸就會成為台商強勁的對手。(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