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麥嘉華:油價將飆高到超乎想像!

口述/麥嘉華
整理/鄧麗萍

國際著名投資專家麥嘉華博士(Marc Faber)受《今周刊》之邀,來台針對高油價、全球經濟發展進行解析,更提出「看好亞洲,看衰美國」的觀點,獲得現場觀眾熱烈回響,《今周刊》特別摘錄演講的精華片段,以嚮讀者。
當今世界經濟最大的問題我認為有二個,一是美國拚命印鈔票,二是地緣政治帶來的緊張關係。

目前,美國經濟發展已經失衡,消費過度、房屋業景氣泡沫化是很大的隱憂。從二○○○年以來,支撐美國經濟的並非資本支出,而是消費。消費是由嚴重的信用擴張所帶動,信用擴張拉抬房價,消費者藉著房地產再抵押而取得資金。因此,過去幾年來,美國的消費是由房地產價格膨脹所帶動,或者更精確地說,是過度消費所致。

美國過度消費 導致經常帳赤字擴大

只要美國負債迅速增長,全球經濟就會存在很大的不平衡。負債增長推動了美國國內物價和消費上升;然而,生產過程和資本支出卻在亞洲,特別是在中國進行。美國的過度消費和缺乏資本,導致美國對中國及亞洲其他國家的經常帳(指美國淨國外財富或投資)赤字不斷增大。

二○○○年科技泡沫以來,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把利率從六‧五%降到一%,加上印製太多鈔票,加劇通貨膨脹。事實上,美國股市在一九九八年之後得到外國資金的追捧,才能夠支撐至今,而這些資金是因為亞洲發生金融危機,從該區域撤離轉向美國的。

Fed主席葛林史班(Alan Greenspan)認為,消費者物價水準(CPI)不高,就沒有通貨膨脹;我卻認為,CPI不高的主要原因來自於中國出口廉價產品,並不是鈔票印製太多引發的通貨膨脹不存在。過去幾年,隨著中國和印度的經濟開放,美國製造業和服務業的價格得以持續壓低,以致沒有發生通貨膨脹,然而,房地產暴漲之後已出現泡沫化現象。

這幾年來,只要美國景氣稍露疲態,葛林史班就降低利率刺激景氣,這種破壞紙幣價值而造成處處泡沫化的政策能夠持續多久令人存疑。

從債券殖利率、股利殖利率來看,美股和美債都不便宜,房地產在這幾年大漲後出現了泡沫化現象,利率上升對消費及房地產不利的後遺症出現的時候,尤其是商品價格上揚,帶動通貨膨脹時,美股和美債勢必會進行調整。

另外,到一九八七年為止,美國資本帳為正數(美國人在外國擁有的資產減去外國人在美國擁有資產的淨額);到今天資本帳已呈負數,外國人持有的美國資產已占美國國內生產毛額(GDP)的二五%,而且目前以每年占GDP五%的速度在增加。外國人持有美國債券的比例已經很高,目前的債券殖利率又很低,如果美元還會再跌,外國人可能不會繼續提高持有比率,因此,我相信美國金融資產的風險仍然很高。

亞洲需求倍增 油價將持續上揚

石油從一九九八年每桶十二美元漲到最近每桶超過六十七美元,究竟在未來幾年之內,油價會如大部分分析師預期的大幅回跌,或是持續上漲呢?近期油價很可能會因為賣壓而下降,但我認為,未來極可能看到油價繼續飆高,而且會比任何人想像的還高。

油價會繼續飆高的原因,一是實質油價仍低,二是亞洲對石油強勁的需求。

首先,石油經通膨調整後的實質價格,其實只有一九八○年一月高峰的五○%,甚至還低於一九七○年代油價因石油輸出組織(OPEC)減產造成供給短缺而高漲的價位。

其次,這次的石油漲勢是由亞洲需求大增所帶動。隨著中國工業化造成的需求,以及亞洲國家生活品質水準上升,使用能源商品如摩托車、空調及汽車的人口正快速增加。在各產油國不太可能發掘出新的油源,或大幅增產的情況下,石油需求將帶動油價上漲。
目前全球每日生產八千二百萬桶原油,美國消費二千二百萬桶,亞洲只消費二千一百萬桶,亞洲未來十年的原油需求應該是目前的兩倍,即從現在的每天兩千萬桶增加到四千萬桶。

我想,一九九八年每桶十二美元的低點,應該是我們這輩子都不可能再看見的價位了。以現在每桶超過六十美元的石油價格,雖然有投機的因素存在,但長期而言,油價仍會持續走高。

為了維護經濟和戰略利益,美國幾乎不擇手段,包括出兵攻打伊拉克控制油源、維持麻六甲海峽的軍事地位(中東輸出石油均須經過麻六甲)、阻撓中海油收購優尼科(UNOCAL)等。

中國則暗地支援北韓發展核武對抗美國,也積極拉攏伊朗、中亞產油國,因此,未來石油將是全球地緣政治緊張的導火線。

如今,中國及印度等國家已成為推動亞洲經濟發展的動力。中國及印度的經濟增長雖然擾亂了舊經濟秩序,例如中國出口廉價商品威脅亞洲以及全球的製造業,但總體而言,中國的商品消費及原物料消耗的成長,將對亞洲及擁有豐富天然資源的發展中國家有利。當中國成為眾多國家產品的最佳消費者時,就會獲得地緣政治影響力。

中國、印度崛興 帶動亞洲經濟發展

我認為,不同商品的價格會在不同時間上升。通常當某一個市場出現榮景時,另一個市場則會衰退,例如債券漲價,股價會下降,除了石油價格長期看漲外,商品價格周期也到了轉折點。自從一九八○年到二○○一年,商品價格大幅下跌,但其價格跌勢已見底,未來十到十五年內相信會持續上升。

目前我最看好的是穀物需求,尤其是大豆、玉米、小麥等,價格很可能上漲。隨著中國都市化、工業化的結果,很多農地逐漸消失,加上全世界溫室效應愈來愈嚴重,人民對吃的要求又提高,種種因素都指向穀物短缺的風險上升,是個適合投資的標的。以短線來說,下半年是穀物價格的淡季,通常會回檔,但長線還是會回升。

如果要投資房地產,我一定優先選擇上海,而不是倫敦、波士頓等熱門都會區。就長線來看,上海房地產價格將超越全球許多大城市。

隨著中國快速都市化,越來越多人口遷徙到城市,我相當看好上海的房地產。雖然目前上海房地產可能有些泡沫,但從長期來看,目前價格還不算太貴。我認為,十年後上海的地價可能超過香港,因此,我寧願買上海而不買香港,就算短期被套牢,相信長期還是會賺錢。

中國快速都市化 上海房地產長線看好

目前我還沒有在上海買房地產,原因有兩個,一是我不懂中文,在投資上可能會有阻擾;二是如果只持有一百萬,甚至一、兩千萬美元的資金,投資中國可能會顯得微不足道!我在亞洲的房地產投資主要集中在越南,因為我有一位熟識的越南投資夥伴。如果能找到可靠的夥伴,我也不排除在中國置產。

至於台灣的房地產,我並沒有太好的消息給本地投資人。三十年前我第一次來台灣時,那時候台灣還很窮,但現在台灣人已變得富有,薪資和土地價格均已飆漲。

同時,台灣現在有很多競爭者,比如越南、中國和印度等新興亞洲國家,這些國家都具備台灣當年的條件。我認為,六%到九%的高經濟成長率已經成為台灣的歷史了,但是這並不影響股市的表現,因為股市只對獲利感興趣,如果台灣公司持續到海外地區布局,對於提升獲利將有所助益。

台灣應該在國際經濟中找到自己的有利位置,讓中國生產便宜的耐吉(Nike)鞋子,台灣應該專注於發展高科技產業和服務業,因為台灣人民的教育水平普遍較高。

然而,在過去四十年來,台灣政府,不僅是目前執政的政府,當然還包括二十年前的政府,「很成功地」阻擾外資進入,迫使人民千辛萬苦地往返兩地。我相信,真正必須覺醒的是台灣政府!特別是遲遲無法落實三通,導致台商必須從港澳轉進大陸,那是完全不符合經濟效益的做法。

我始終不看好美國的經濟,與其投資美國,不如選擇亞洲。目前,亞洲股票相對來說還算便宜,而且股利相當高,同時,亞洲經濟成長也已擺脫一九九七年金融風暴的陰影,因此,我對亞洲股市相當樂觀。

亞洲將是未來全球最大的經濟板塊,如果將亞洲真正的經濟規模和亞洲國家在全球股市總市值所占權值進行比對,就可以很清楚看出來,未來很可能會發生一些重大變化。目前,擁有三十六億人口的亞洲地區所占的全球股市權重,如果不計日本,僅有三‧五%,計入日本也僅有一二‧五%,美國超過一半(五一%),這些數據令人難以置信。

本益比相對較低 亞洲股市大有作為

我相信,不久的將來,亞洲所占權值將提升到接近五○%,美國將會下降到二○%或更低,尤其是亞洲物價水準相對美國偏低,加上亞洲外匯存底極豐,已接近兩兆美元。未來美國資產將大規模移向亞洲,換言之,亞洲貨幣、房地產、股票等亞洲資產升值,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此外,亞洲股市本益比跟美國比起來低得多,可見亞股擁有高成長潛力,投資人至少應把五○%的資金配置在亞洲股票。

另外,我並不看好美國政府公債,目前美國公債四‧五%的殖利率顯得過低,雖然目前美國公債市場因亞洲政府的支持,看起來相當不錯,但長期而言,美國公債並非合適的投資標的。
在未來幾年內,當鈔票印太多的後遺症全部顯現的時候,美國消費者物價的通膨壓力應該會比現在要高出許多,屆時債券市場和美元會下跌,資金將源源流向亞洲。

我對當前的全球經濟也有一些憂慮,比如美國消費增長放緩、石油價格飆漲、食物短缺、通貨膨脹使地緣政治緊張加劇,中國過熱的經濟成長放緩、中國銀行制度未臻完善等,都可能是導致金融不穩的因素。

我對高科技股未來兩年內的表現並不樂觀。

自從二○○○年科技泡沫化,高科技股在未來幾年仍難以回復長期上揚趨勢,當科技股調整時,投資人會將資金轉投傳統股,科技股需要一段長時間重返領導地位。例如黃金在八○年代泡沫化之後,歷經二十年仍未見復甦;日本股市在九○年代泡沫化之後,迄今仍未能回復原先的高點。不過,如果要我在台灣和美國的高科技公司之間做選擇,我認為,台灣的高科技股較具吸引力,此外,奈米科技將是具潛能的領域。

替換速度快 科技股難以維持高價

大部分高科技公司在十年後將會消失,微軟、戴爾、思科等都會被新崛起的公司所取代。由於科技滲透市場的速度越來越快,新產品的需求以倍數增長,很快就達到飽和點。

新科技取代舊科技的速度太快,因此科技產品的價格往往在短時間內就會大跌,二十世紀初期美國曾有超過千家汽車製造商,但目前只有三大車廠可以生存。目前科技股百花齊放,三、四年後有九成將要倒閉,即使有一成倖存者,股價也不能維持現在的高價。我相信,無論是微軟、雅虎、Google或IBM,都無法長保領導地位。

我在一九七三年第一次來台灣,當時,日本經濟正迅速起飛,台灣相對非常貧窮,就在日本股市一片榮景時,我卻看好台灣和韓國股市。於是我從一九七八年開始投資台灣和韓國股票,直到八○年代台灣股市漲了二十倍,我的長期投資才得到報償。

對這項成功的投資,我要強調兩件事,首先,雖然很多人認為我很幸運,早在一九七三年就來到亞洲,趕上投資良機,他們卻沒有我這般好運氣;但我認為,亞洲一直都擁有很多投資機會,因為它仍在快速成長中。八○年代的投資機會主要是在日本、韓國、台灣、新加坡、香港等地區,今天投資機會將轉移到中國、印度、越南等亞洲地區。

其次是,日本和美國股價在一九七八年攀升兩倍,台灣和韓國股市相對萎縮,如果當時你幫客戶購買台灣和韓國股票,也許還未等到一九八五年股價飆漲,你可能已經失去該名客戶,因為他們無法諒解你為何不買那些漲價的股票,反而投資台韓的股票;總之,我認為投資這一行,需要有耐性才會賺大錢。

另外,從二○○三年至二○○四年,所有資產類別如股市、債券、房地產和商品的價格都大幅上漲,我相信這種異常繁榮的現象是無法維持長久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士愷 的頭像
    士愷

    士愷的部落格

    士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