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四十六個台商,十四年前他們大膽西進,乘勢崛起,十四年後,他們帶著打拚所得反向加碼台灣,砸下二百四十一億元在台灣各地設廠,這是一個新趨勢的開始,還是歷史的偶然?

文/呂國禎

八月下旬,台中潭子加工區,閒置兩年的思薇爾舊廠出現忙進忙出的趕工人潮。鄉民們耳語著,聽說從大陸回來的新老闆準備砸四億元整建這棟大樓。

寶熊漁具公司,就是讓這棟荒廢內衣工廠重現生機的神秘新頭家。十三年前,它西進大陸,在全球釣具市場闖出一片天,成為年營收十三億元的世界前五大捲線器廠。今年,它決定反向加碼台灣,打造自有釣具品牌,與全球最大日商品牌島野(Shimano)一較長短。

繼續往南走,彰濱工業區的一隅,豔陽高照,芳德鑄鋁公司正如火如荼的趕工蓋廠。它是IKEA海外最大鋁材製品供應商,光是大陸工廠年營收就達二十億元。但「我不想繼續當世界大品牌飼養的肉牛。」芳德總經理林文斗說。於是,今年他從上海嘉定,回到家鄉彰化加碼投資。他冒著海邊的烈日與風砂,一磚一瓦從頭開始,希望藉助台灣設計實力,打進世界舞台。

沿著海岸繼續往南走,原本乏人問津的台南科技工業園區裡,在裡頭最僻的角落,一棟毫不起眼的小工廠,生產線也正忙碌的趕工生產。一朵朵來自大陸東北、蒙古、印尼的押花,在台灣製的生產機台上,融入台灣的塑膠材料,變成一本本的筆記本、一條條的膠帶……。這是台灣押花公司,過去十六年,總經理何劍雄在五個國家,打造了十一個農場,建立一年產量兩億朵的押花王國。三年前,他決定把在海外打拚的獲利,全帶回台灣,利用台灣的塑膠、紡織、製鞋等工業技術,將單一的押花花材升級為押花相關工業製品。

近三年,四十六家台商在台加碼

過去三年,一股中小企業台商回鄉加碼的氣氛正小心翼翼的醞釀著,寶熊漁具、芳德鑄鋁、台灣押花,只是例子之一。

根據經濟部投審會資料,自從一九九一年政府開放大陸投資以來,共計有三萬三千四百家企業,帶著四百二十四億美元的資金到大陸投資。過去十四年來,除了光電、半導體等政府極力扶植的大企業外,中小企業台商持續擴大在大陸投資規模的同時,其在台灣的投資卻日漸萎縮,關廠、裁員消息更是屢見不鮮。

例如,台灣六大新設工業區裡,這些工業區始終不見「台商」(在海外設有據點的台灣企業)蹤影。直到三年前(○二年),這個趨勢才出現轉變。

根據經濟部統計,過去三年,在這六大新設工業區裡,共有四十六家海外設有據點的台商,陸續在台灣加碼投資設廠,總計帶回二百四十一億元的資金。這些企業清一色是中小企業,雖然資本額不超過十億元,年營業規模在二十億元以內,卻個個在大陸耕耘成功,在世界舞台擁有一席之地。

它們在宜蘭利澤、台中、彰化鹿港、斗六、台南、高雄岡山設廠,像點點星火照耀著台灣各地的夜空,帶來一個又一個的希望。

土地以租代購,成為最大吸引力

對比大型台商仍持續在大陸擴產,強勢的利用當地勞力進行量的競爭,這批中小企業台商議價能力不如大企業,雖然掙到第一桶金,但往前看,瓶頸隱然成形,台灣,就成了他們尋求出路的答案。

他們加碼投資台灣,看好台灣的人力、土地、技術、品牌與設計能力,投資額動輒是上倍資本額,甚至高達十倍以上,他們將台灣視為第一波成功後,邁向第二波成功的「升級天堂」。

值得一提的是,現在台灣的土地竟也開始對台商們產生吸引力。因為過去台商將生產重心外移,造成工業區大量閒置,於是,政府在二○○二年祭出強力措施,將土地以低於銀行貸款的利率出租,滿二十年即可免費取得土地。

雖然台灣工業區土地價格仍比大陸貴近十倍,但這種以租代購的模式,每月只要繳交土地價格四%左右的利息,二十年後就可以取得土地。這樣廠商省下一大筆買地資金,就可專注投入設備與研發設計。

「台商正在進入三角互動的模式!在大陸賺錢後,回台灣追求一條升級之路,」長期觀察台商大陸投資趨勢的中原大學企管所教授呂鴻德分析。這種三角互動模式,延伸自國際產品生命週期理論(IPLC)。而最佳的互動模式範本為日本,過去,日本企業把低階製造外移,靠著低廉勞力賺錢後,再回饋母國進行產業升級,然後,再繼續把低層次往外丟,賺錢之後再回國升級,一直在重複這樣的循環。

呂鴻德觀察,十四年前台商進軍大陸,依靠大陸土地、人力低價成本創造競爭優勢,現在台商賺到錢了,走上日本的模式,把低階留在海外,回到母國投資往高階升級,以確保在台灣大陸兩地都有競爭力,這一波台商回流,就是要用海外賺到的錢,投資台灣找更上層樓的機會。在台南科技工業園區,帛漢電子就是例子。在大陸耕耘成功的帛漢,看上台灣先進的技術與豐沛的人才,一出手就是近一個資本額(四億元),把大陸賺到的辛苦錢,全都拿回台灣。

他從開平到台南,找到毛利四○%的武器

一九九二年,眼看台灣勞力成本居高不下,帛漢電子董事長林昌亮帶著五百萬元大膽西進,前往廣東開平,生產電子變壓器、濾波器。大陸便宜的勞工,讓帛漢快速擴張,資本額成長八十倍,員工四千人。

林昌亮自嘲在大陸經營的是「手工業」,他在大陸女工中,百中選一,因為她們必須分辨出頭髮般的細線,還有針頭大小的捲線器,然後在捲線器上,一線一線繞出電子線圈,再加工製成各種成品,林昌亮說,帛漢就是這樣在針頭上討生活,一針一線繞出帛漢的商機。為了管理這群員工,林昌亮更花了十三年苦心,才建立出一套軍事化的工廠管理與生產模式。

但大陸耕耘成功,林昌亮反而開始憂心,「靠大陸廠的低成本優勢,可以再過十年,但十年裡若不做升級,未來什麼都沒有!」於是,他決定押下在大陸掙來的一切所得,逆向回台灣找出路。

在尋覓的過程裡,他發現工研院有一項技術,可以協助他進軍毛利率高達四○%的被動元件市場——導電高分子鉭晶片電容市場,脫離原來毛利不到一○%的「手工業」。

二○○三年,林昌亮回到離開十一年的家鄉台南,買地蓋廠,設立三條生產線,生產這個無線通訊、光電設備重要的零組件。協助技術轉移的工研院材料所經理蔡立端說:「導電高分子鉭晶片電容的技術與市場,都掌握在日本人手裡,要付出相當多的努力,克服許多困難,才能成功。」

除了工研院的技術外,林昌亮感動的說:「回台灣設廠,才深深發覺台灣驚人的人才實力!」他說,鉭晶片電容對帛漢或是台灣都是陌生的,在大陸更不可能找到相關人才,但回台灣設廠之後,竟然就馬上分配到五個國防役員額,這些研究生的研究題材都與鉭電容相關,這在大陸根本就不可能。想到這裡,林昌亮擠出笑容,回台灣擁抱夢想,有苦痛也有甘甜。

在台中潭子的寶熊漁具,則是把台灣當成追逐品牌之夢的作戰基地。為了走出代工的宿命,寶熊曾砸下五千萬元重金,在德國慕尼黑請兩個德國工程師研發秘密武器,卻怎麼想也想不到,德國人、日本人、瑞士與澳洲的工業能力再強,竟然都比不上台灣人。在嘉義中正大學的實驗室裡,寶熊找到一個讓售價提高近一倍,成功以自有品牌搶灘日本市場的技術金鑰匙。

有「台商張老師」之稱的台北大學企管系教授陳明璋指出,返鄉升級,是因為台灣目前擁有的研發與設計資源,正是大陸尚未建構完整的領域。

他從昆山到彰化,找到十倍大的新市場

在彰濱工業區,立督科技則發現了台灣的土地優勢,打算投資三倍的資本額,要在台灣從電鍍業翻身為熱門的光電零組件業。

立督科技原名立督金屬,原本在彰化鄉下以電鍍技術中的陽極技術處理各種生活用品、運動器材。一九九九年,它前進大陸昆山。

當時,蘋果電腦以金屬外殼加上陽極處理技術,讓電腦的金屬外殼展現冰冷、充滿個性色彩的流行感,這股流行風並帶動戴爾、華碩、BenQ與羅技等電腦相關廠商。

立督也乘勢崛起,二○○○年時,它接到蘋果電腦代工廠訂單,從黑手跨足高科技業。立督總經理鄭金郎說,這一年十分艱辛。因為蘋果電腦要求的品質與技術層次高,立督前半年內根本無法提升良率,甚至連顏色都會出現偏紅或偏綠,不良品擺滿倉庫,但鄭金郎就是不信邪,寧願一年沒營收,也要跨入高科技業。

顏色偏,就找出顏色的坐標,一步步的往中心點移動,「拚了也要做出來。」鄭金郎說。就這樣,以失敗為經驗,良率提升就建立標準作業方式,一步步走,終於一年後將良率提高到九成,大陸布局成功,讓兩岸合併營業額成長三倍(三億元),名字也從立督金屬變立督科技。

大陸讓它翻身,鄭金郎卻在二○○二年逆勢加碼台灣。他說:「很多人不知道,現在台灣的工業區土地政策很吸引人!租金等於是低利貸款,如果獲利能力夠好,每月攤提的租金就等於免費取得土地。」

此外,「大陸各式電鍍化學品的平均關稅約一○%,再加上內銷的一七%加值稅,」鄭金郎說,但彰濱工業區卻免除電鍍化學品的關稅,光是稅率節省就可以帶來二七%以上的毛利,立督熱情擁抱台灣這塊土地,輕鬆獲得驚人的高毛利。

談到這裡,鄭金郎露出黑手出身的憨厚笑容。看著剛剛通過面板業者認證的電極板,他笑著說,現在不只有台灣土地便宜,在台灣的光電聚落裡,還有一個十倍市場的光電零組件正等著他。

他從東莞到岡山,找到技術升級的最佳基地

在高雄岡山的本洲工業區,去年,允鑫五金也決定加碼台灣,買地、蓋廠。

一九九一年時,白手起家的允鑫五金董事長柯男烈跑到東莞設廠,從代理商轉型為傳統螺帽的製造商。因為勢單力薄,當市場都在生產量大的標準型工業螺帽時,他選擇別人看不上眼的小池塘,專門生展尺寸特殊螺帽,或是薄一點的螺帽來應付特殊需求。

在接近市場、便宜的勞力加持下,柯男烈日夜苦拚,終於讓他拚出一億的營業額。但隨著毛利不斷往下探底,眼看著僅剩下五%,他決定回台灣尋求技術升級。

去年,台灣螺絲螺帽產值高達二十七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八百六十億元),約晶圓代工產業的四分之一產值。柯男烈說:「岡山,是螺絲螺帽的故鄉,也是技術升級的最佳基地。」

去年,允鑫這個螺絲小兵硬是投下一億二千萬元在岡山買土地,又投資兩億元安裝設備,整整是資本額的三十二倍。柯南烈並用了一年的時間,在岡山附近找了模具、螺絲設備與沖床業者,結合三大業者的不同技術,把螺帽往上升級。他現在生產的螺絲是圓形,而不是傳統四角或六角形、也不需螺絲起子或扳手,應用在汽車、機車等特殊領域,避開了競爭激烈的傳統螺帽市場,整合螺絲產業不同業者的技術,柯男烈做出高附加價值的螺帽,毛利從五%拉高到三○%,找到一條傳統產業靠台灣技術優勢往上爬的升級之路。

有電子零件、有家具、有傳統螺帽,甚至還有漁具與押花台商回流,經濟部長何美玥說,這是一九九一年開放大陸投資以來,中小企業台商第一波,也是最大規模的返鄉加碼,而這也代表著台商十多年來在大陸投資成熟進入收割期,開始回鄉走向升級之路。

呂鴻德則觀察,「三角互動模式在日本之所以成功,是當地塑造出一個穩定、優越的投資環境。」但台灣如果沒有好的投資環境,這波台商返鄉加碼,最後恐怕仍是泡影。

這是一個時代的新趨勢,還是歷史的偶然?四十六家台商,只是全部台商的七百五十分之一。十年過後,如果他們還存在,並創造第二波成功,這些點點星火就會變成盞盞明燈,像燈塔般指引三萬三千家台商的回家之路。若否,則代表著,台商回鄉之路仍是險阻重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士愷 的頭像
    士愷

    士愷的部落格

    士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