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楊淑娟

彷彿在昨天,西方國家還瀰漫在中國熱的甜蜜夢幻,一切看向中國,現在,卻有愈來愈多人談中國色變。

他們擔心中國推高生活成本、搶走世界資源、他們的生意與工作,更怕中國出口污染毀了他們的家園……


今夏油價一再創下歷史新高。

在度假的路上,看著每次加油的價格一次比一次高,一名加拿大外交官員感嘆,中國崛起炒高了油價,卻要全球負擔成本,「為什麼我要繳這種中國稅?」

的確,中國火熱成長,種種成本不可避免地轉移到世界各地。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態度,也漸漸從一頭熱變成各種莫名的恐慌。

世界主要資源價格被中國推高,而且愈演愈烈。中國佔全球石油新需求的三分之一,跟去年初相比,油價已經上漲快一倍;今年七月,國際銅價也創下歷史新高。

大家突然覺醒,中國正積極跟全球爭資源,大家要積極以對。

例如,中國在世界各地購買、或與石油公司簽合作協定,觸角已經從開發中國家,伸到美國「地盤」的加拿大油砂。「如果中國跟厄瓜多或奈及利亞這些有困難的發展中國家接觸,讓他們用儲油抵外債,我也不意外,」投資銀行家威廉告訴《BusinessWeek》。

中國繁榮帶來地球浩劫?

《BusinessWeek》還預測,除了能源與貴重金屬,中國下一步還會在全球收購林木公司。因為從一九九七年到二○○三年,中國的林木進口上漲了一倍。

另外,美國智庫「地球政策研究所」分析,中國大陸的穀類、肉類、煤礦與鋼鐵都已是全球第一大消費國。中國不擇手段地追求繁榮,將造成「地球浩劫」。

中國的環境污染也引發西方恐慌。

根據陸委會資料,在中國境內,超過三分之二的主要城市缺乏清潔的飲水,城市的九成河段被污染,二氧化碳排放量僅次於美國,而在聯合國公布的一項全球不適合人居的二十個城市中,中國就佔了十六個。

加拿大《西方標準》雜誌報導,整個中國十三億人口中,只有二億五千人、約六分之一真的得到經濟發展的益處。

福特汽車派在重慶的經理賴森剛到中國時,家人幾乎都待在飯店不敢出門,因為環境太惡劣,「我孩子恨死了!」

更糟的是,這些污染也在全球擴散。《華爾街日報》報導,科學家透過衛星、飛機與超級電腦等設備,發現中國的火力發電廠正把廢氣、汞等污染透過大氣層與海洋運送到世界各地。

在美國,就有三成的汞污染來自其他國家,尤其是中國。

鄰近的亞洲,受害更深。像是中國北方因開發不當而加劇的沙塵暴,就屢屢肆虐鄰國。

現在,還有一些民眾質疑,政府與商人一味擁護的中國熱政策,是否傷害了本國的利益。

加拿大近兩任總理、或是一些地方省長,都曾帶領成群的商界人士前往中國,促進經貿交流。結果,政論雜誌《西方標準》發現,這些政治人物的家族都在中國有龐大的商業利益,他們對中國的態度親善、一面倒,罔顧人權以及加重貿易日益失衡的問題。

中國經濟橫掃全球

甚至,中國的經濟崛起,已經威脅了某些國家的安全。《西方標準》同時指出,中國透過投資送進商業間諜,取得產業與軍事機密,也企圖透過攏絡這些西方官員與商人,影響國家政策。

美國情報單位還發現,中國國有企業中遠(COSCO)集團還利用貨運,偷偷將武器送到美國、北韓、伊朗與巴基斯坦。

中國企業的競爭力與潛力,就更不能忽視。

在中國旅遊近一年而寫下《中國企業》(China Inc.)的費雪曼指出,中國正從產業的後進者蛻變為各產業的重要中堅。

例如,波音就得與中國本土企業合作,幫助中國零件商成為重要的飛航器供應商。全球幾大汽車廠也得與中國企業合資,讓中國當地伙伴享有同樣的智慧財產權。

在國際舞台上,中國中海油宣布要與大油商雪佛龍競標美國優尼科石油的同一天,海爾集團也宣布,想買下美國大電器廠美泰,令國際人士印象深刻。「這還只是開始,」《BusinessWeek》憂心地預測。

雖然這些國際級的併購對中國仍是困難重重,但難掩的是,中國企業為了成長,已經走入國際,要與強權一爭短長。

於是,全球各地民眾也感受到中國的威脅。

中國產品席捲各地市場,西方商家生計不保。「中國人知道,當談到價格時,他們有強大的優勢和彈性,」美國製造業貿易行動聯盟執行主任坦提洛指出,要跟中國拚價格,「根本沒意義。」

西方的生意沒了,工作也隨之流失。「那些每天賺兩美元的年輕女子,正掃掉全球的製造業工作機會,」費雪曼在《中國企業》中如是說。

如何消減「中國稅」?

《經濟學人》總結,現在全球的物價、利率、債券、房市、薪資水準、企業獲利、甚至期貨價格,在在受中國影響,令西方人士神經緊繃,嚴密觀察。

未來,這些威脅、恐慌都只會不斷成長,大家只能靜靜地接受、默默地繳這些中國稅嗎?

西方人說,當然不。

中國已經有點自覺這種中國威脅論,邁出改變的步伐。

例如,他們早已知道,中國貨所向無敵,終會引發反彈。所以在今年全球紡織品配額結束前,在去年年底,就已經宣布要對中國的紡織品出口加徵關稅。「我們不得不接受,因為我們出口地愈多,就愈快把自己置於死地,」一名中國紡織業者告訴《華爾街日報》。

另一方面,中國也在各方壓力下,讓人民幣升值。許多專家預測,這象徵中國未來,有可能在國際壓力下,彈性調整更多財經政策。

至於讓全世界聞之色變的環保,中國已經漸漸提高工業環保標準以及罰鍰,也開發用垃圾焚燒等方法取代燃煤發電,減少污染與垃圾量。

西方則有更激進的消費者運動,逼迫中國改革。美國針對製造業主管發行,發行量八萬五千份的《開端》雜誌創辦人史麥德利夫婦從去年起就向孩子們表示,聖誕樹下將不會有來自「中國製造」的禮物。「中國真的在吸乾美國的製造業,」史麥德利夫人擔憂。

另外,美國與歐洲政壇,抵制中國貨、限制中國貨進口的聲音更是沒有斷過。

近來,也有更多人呼籲,要平常心看待中國崛起,不需要過度恐慌。例如,《經濟學人》提醒,大家擔心中國與世界爭資源,導致大宗物資與能源價格飛漲。但是從另一面來看,中國的製造優勢也壓低了電器、電腦等種種物品的價格,抵銷了石油等物價上漲的害處。

甚至,大家都要負起部份這些中國威脅的責任。中國環境保護署的一名官員就在《華爾街日報》上反問,「是誰在中國樹立這些開發模式?是誰把那些高污染、貪圖低工資的工廠移到中國?誰在世界上排放的廢氣與污染又比中國更多?」

聯合國環境計劃的執行主任托意佛也主張,大家不要把中國出口污染當作自己什麼都不做的藉口。

至於美國的貿易逆差,《經濟學人》分析,這是源於美國缺乏儲蓄,主要的逆差來源並不是中國。一味怪罪中國的不公平競爭、要人民幣升值,也未必能解決問題。

面對中國崛起與「危害」,各國也要調整政策,而不是坐著乾著急。

例如,國際清算銀行就提醒,中國製造貨品讓全球物價往下滑,各國央行應該也把通貨膨脹目標往下降,否則可能為了擔心通貨緊縮而一再降息,反而讓信用過度擴張,釀成全球房市泡沫。

許多國際人士還倡議,面對中國恐慌最積極的做法,是讓中國更進一步融入國際社會。像是讓他們加入國際組織,分擔國際責任、遵守國際規則。

「無法避免的,就接受、歡迎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士愷 的頭像
    士愷

    士愷的部落格

    士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