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個人就是不信邪,人家叫我不要搭華航,我就偏要搭華航。」四月中旬,郭台銘在捷克接受《商業周刊》採訪時曾透露,他們全家都是華航的忠實客戶。
六月十日,在鴻海的股東會上,郭台銘卻語出驚人的道出,「我差點就搭上五月二十五日的華航死亡班機。」
「台灣民營製造業龍頭,身負新台幣一千四百四十二億元營收責任的郭台銘,竟然差點搭上CI-611班機?」生與死,就在一線之間,在場的人無不捏了把冷汗。
帶領著五萬人次的鴻海軍團,郭台銘總是站在第一線,「哪裡有生意,哪裡去」,「只要全球跑一趟,世界局勢、經濟走勢,我就可以清楚的掌握住方向,」鞏固與爭取重量級客戶、蒐集情報,郭台銘永遠都有用不完的精力,因此,他的行程向來十分緊湊。
六月三日晚上,他才在台灣與nVIDIA(全球最大無晶圓IC設計業者)總裁黃仁勳吃晚餐;六月四日,現身台北國際電腦展中爭取大陸訂單;六月五日人就已經飛到國外;六月七日又回台灣參加股東會。「計畫不如變化,變化不如一通電話」,「不到最後時限,郭台銘的行程永遠有更改的可能」,專門為鴻海安排機票的旅行社小姐這麼說。
也因此,「五月二十五日當天,CI-611是郭台銘搭機的選擇之一,但是後來因為開會延誤了,他才改搭隔天的飛機。」郭台銘的幕僚指出。
‧ 與死亡班機擦身而過,對鴻海布局期許更急迫
避開了災難,郭台銘對鴻海的接班布局有了更深刻、更迫切的期許,在一年一度的股東會後,他針對鴻海的接班計畫、三通、全球經濟,與大陸市場等議題都發表了最新的看法。以下是記者會現場的精彩摘要:
《商業周刊》問(以下簡稱問):你曾說過六年之後要交棒,細部的規畫如何?你的接班人要如何產生?他需要哪些特質?是否要跟你一樣?
郭台銘答(以下簡稱答):我最近花了兩個多禮拜的時間去研究康柏與惠普的合併,學了很多。這兩家公司的組織運作,過去十幾年的互動裡,我都頗為熟悉。但這一次,兩家大公司可以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做到合併,並且在六個月內公布高階經理人的名單,把組織、產品都畫出來,他們這麼浩大的工程,我學了很多。
今年,鴻海也將進行組織改組,原本五個事業群將擴增至八個產品事業群,除精密模組、網路連結、機電整合組件、無線產品、消費電子、桌上系統組裝、伺服器及網路系統整合事業群外,還要增加一個新產品事業開發處,專責新產品的開發;此外,並增加北美及歐洲二個營運總部,其中,北美營運總部將負責與康柏等公司業務合作,歐洲則在捷克設立營運總部;今後為了加強與投資人關係,也將設立投資人關係處;還有鴻海未來要轉型為科技的鴻海,需要更多的創新,因此,也設立創業投資處。
過幾天,我們會另外舉行一個記者會,公布將近二十名事業群總經理名單。這並非我把自己換掉,而是我會把權力下放。在頭一個三年裡,藉由我與他們的互動,讓他們學習如何管理一個年營收五百億元的組織,等於是把公司縮小,再重新長大一遍。
‧ 不要鴻海「郭台銘化」,接班人要負起賺錢的責任
在這中間的過程裡,不同的事業群會有所競爭,但不是客戶、產品的競爭,而是營運效率的競爭,甚至包括人力資源的競爭。像最近,我們就開放員工的內部跳槽,事業群可以藉由提升自己的競爭力,來吸引更好的人才。經過第一階段的三年競爭後,接下來的三年,則是進行第二次的調整。
我的接班人一定要有一個負責任的特質,這是最基本的;至於其他的個人特質,我並沒有什麼要求,重點是他要把業績做出來,最起碼要有管理年營收五百億元的實力,而且,要達到每年三○%成長的基本目標。就像過去十二年裡(鴻海上市至今),不管颳風下雨,鴻海每年都要賺錢。
過去很多人說,鴻海沒有郭台銘就不行,但以台灣為例子,如果說蔣經國是對台灣政經基礎最有貢獻的人,以前大家老是擔心,蔣經國過世以後,該怎麼辦?但其實,像鴻海就是在蔣經國過世以後才開始成長的,也就是說,蔣經國在任內就把許多基礎建設做好後就離開了,但台灣依然創造了經濟奇蹟。
過去幾個月裡,鴻海每個月業績創新高,我都是在事後才知道,因為,九成以上的日常營運我早已不管,我最近都在搞新的東西,像一些可能會發生,現在還沒有發生的事情,例如,康柏與惠普合併後對鴻海的影響、鴻海總部功能要如何定義等。
因此,我並不希望鴻海成為「郭台銘化」(Terrilization,郭台銘的英文名字是Terry),因為每個人的出身背景本來就不一樣,未來的鴻海,要朝向科技的鴻海,與其說我在塑造一個總經理,不如說,我們在孕育一個開放的環境,來培養有實力的優秀人才。
問:你對三通的看法?
答:鴻海的作法向來領先政策,就像我們的「台灣接單,大陸出貨」模式,已經成為主流。
而三通,在五年前對我們或許很重要,但現在,我們在全球、大陸的布局已經完成,從今年開始,正打算要把外派幹部陸續調回來,三通對我們已經沒有那麼重要了。
配合我們要在台灣設立研發總部的計畫,今年,我們將把二成的外派幹部調回台灣,未來五年內,調回九成人力(編按:約五百名幹部),全部投入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上。
問:你對全球景氣的看法如何?
答:最近英特爾(Intel)發布獲利警訊,根據我的情報與判斷,全球經濟第三季沒有任何樂觀的理由,現在只能看第四季了,但可確定明年電子業的景氣確定比今年為佳。
‧ 全球經濟正進行結構性調整,鴻海的競爭力也在此
但我認為,全球經濟正在進行一場結構性的調整,未來經濟火車頭不會只在美國一個地方,美、日、中國將是三個主要力量,你們可以自己去研究看看,日本經濟即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包括股票市場,如何把傳統產業賦予新的生命,這一點,他們做得很好,而這也是鴻海的主要競爭力之一。
很多人以為,模具是黑手工業,但其實,它是工業的基礎,我們一年開出一萬套的模具,累積了幾十年的資料庫,模具工業的重要性與日俱增。美國聖荷西不是有一句話說:「high tech no tech, make money is tech」。因此,台灣也一定要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否則台灣也會受到相當程度的影響。
問:這一、兩年來,光通訊市場全面萎縮,鴻海當初也曾大力投入此一領域,從這件事情上,你學到了什麼?
答:光通訊這一塊,並不是我們的技術沒發展好,事實上,我們的技術已經發展出來了,但市場卻消失了。你去看看北電網路現在的股價,只剩下兩塊多;朗訊、還有全球知名光通訊業者JDS Uniphase,他花了多少錢買下E-tek,現在剩下多少?這些都是大家當初投入始料未及之處。我們確實在此遭受到挫折,但是,還好我們在一年半前就發現市場警訊,並迅速進行調整,我們的損失已經是最少的。
當初,我們申請了十幾名國防役,但後來,我們一發現情況不對,很快的就把他們移轉給國內高科技廠商,雖然後來主管機關對我們有些不諒解,但是,我們轉得很快。這個經驗讓我學到,「當你發現不對的時候,要馬上改變」,這是危機管理。
過去,我自己都站在第一線,任何產業的蛛絲馬跡,我都可以知道,我在全球的客戶,他們都是我很好的情報來源,我自己也培養出綜合性判斷能力,這個對科技市場的敏感度,所幸我已經學到了,這不是短期之內就有的,而是累積幾十年的功夫,未來,我也希望把這些經驗移轉給鴻海的接班人。
問:你認為,大陸經濟是否在做一些結構上的轉變,這個轉變是什麼?
‧ 中國的人力結構正在改變,將是製造技術的實驗戰場
答:對中國,我有三點觀察,第一,中國一定會成為未來全球產業的製造基地,這是毫無疑問的。第二,中國的人力結構正在改變,他們會從傳統的製造產業、加工外銷,轉型、延伸到科技的研發上,他們將不會只局限在製造業的「工人階級」。舉例來說,現在大陸的留學生到美國去學半導體,因為半導體製造已經全部移轉到台灣,他們學不到製造,但是,他們學的是設計。
第三,現在大陸的海外留學生,就是所謂的「海歸派」,他們在國外都占據了一些高科技公司的科技管理職位,如果未來大陸有好的機會、位子給他們,中國的市場將會有一些結構性的轉變,這也是我們十分重視這塊市場的原因。現在我們在美國的大客戶,如戴爾(Dell)、IBM、蘋果等他們的管理階層,很多都是大陸留學生,不是台灣留學生。
因此,未來,中國將是我們製造技術的實驗戰場,在那裡,我們要挑戰製造、銷售的最高境界,達到零庫存的管理,做到賣一台電腦,做一台電腦的目標。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