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國內鋼鐵業將出現兩強競爭的局面,林文淵卻以中碳董事長身分,表達與台塑大煉鋼廠合作的意願,到底中碳有何特殊之處,能有機會成為兩大企業合作的第一步?
文/呂國禎
六月十五日,中鋼董事長林文淵以轉投資公司中碳董事長身分主持中碳股東會,首度以高分貝向台塑放話,不計較形式,中碳只求與台塑大煉鋼廠合作。
林文淵主動向競爭者釋出風向球,似乎打破了兩大龍頭對立的緊張態勢,更讓中碳有機會扮演敲開中鋼與台塑合作的和平推手,使台灣鋼鐵龍頭中鋼與來勢洶洶的台塑大煉鋼廠出現攜手合作的一線曙光!
什麼樣的公司可以促成兩大集團合作?實際上,中碳是一家資本額不到二十億的小公司,獲利成績卻是十分驚人,八十七年上市以來已經賺了將近三個資本額,專門將煉鋼廠的副產品與廢棄物,加工製造高毛利產品,甚至還可做成筆記型電腦鋰電池材料或是飛彈外殼,成為構建大煉鋼廠不可或缺的一環。
多年經驗與雄厚技術足以提升台塑大煉鋼廠的周邊效益,因此林文淵拿出中鋼旗下最好的子公司中碳,希望能夠贏得經營之神王永慶的青睞,最後跟台塑結為盟友以謀取雙方最大利益。
「亞太鋼鐵三強韓國浦項、上海寶鋼、台灣中鋼,中碳在煤化學領域的經營與獲利能力是三強中的第一名!」向來是有話直說不留客套的中鋼前董事長、也是台塑大煉鋼廠顧問郭炎土,第一句話就給了中碳高評價與肯定。
郭炎土說,煤化學產品是高爐煉鋼廠必要副產品,具有高爐的煉鋼廠都可以發展煤化學公司,但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複製出像中碳這樣具有競爭力的煤化學好公司,中碳能夠在亞太煤化學領域稱雄,有它不簡單的地方。
事實上,中碳曾經被中鋼當成集團敗家子,中油也曾經對它不理不睬,最後中碳痛定思痛、鍥而不捨、努力找出新定位與出路的痛苦掙扎,終於成功把煉鋼廢棄物變成黃金的傳奇故事。
中碳公司做的是什麼東西?「高爐煉鋼廠需要從煤炭提煉焦炭,過程中煤炭會產生許多衍生物與廢棄物,在沒有中碳之前,這些廢棄物不僅沒有什麼價值,甚至還要出錢請別人代為處理,」林文淵說,中碳做的事情就是把垃圾變黃金。
民國七十八年,中鋼一群研發部門員工衍生成為中碳公司,當時在中鋼主管研發的研發處長陳柏元擔任總經理。
連賠六年 從研發轉進貿易
把垃圾變黃金的構想,看起來崇高,做起來卻比登天還要難,中碳從成立的那一年就開始賠錢,工廠一開始投產,就吃到客戶的閉門羹,中碳想把煤炭提煉出的輕油賣給中油,卻被中油煉油廠評估為輕油含苯量太高,品質不好。
一開始銷售與生產就遇到不順暢,中碳開門之後連賠六年。不斷的賠錢,上從股東、下到員工都發生信心危機,當時陳柏元領導的團隊被中鋼質疑:會不會成為母公司的負擔,成為一個不斷投錢無底洞?員工看到公司不斷賠錢,心裡恐慌不已,最後只好求神問卜,「既來之,則安之,」一名研發處的員工說,神明給他這樣的答案,他只好繼續待下去。
投資股東產生疑慮與公司員工發生信心危機,讓中碳不得不思考進行改變,於是連續慘賠之後,重新思考定位,把原先以研發導向為優先的公司,大幅改變成為一家具有煤化學貿易商功能的廠商,並在民國八十六年成立中碳貿易公司,郭炎土點出了中碳的關鍵優勢,他說,轉型為貿易商之後,中碳不只負責處理中鋼的煤焦油,還可以到處收購煤焦油,提高中碳的綜合效益,這是與其他鋼鐵廠煤化學公司不同之處。
公司的定位變了、腦袋也跟著變了,「八年前,為了賣柏油路的穩定添加劑,原本是以研發見長的陳柏元親自到大陸山西省,頂著烈日與黃沙,教導當地的廠商怎麼鋪馬路,一待就是二個禮拜,就是為了要服務客戶,」中碳副總經理吳國禎說,服務客戶的能力大幅提升,中碳行銷網的深度可達孟加拉、尼泊爾這樣偏僻的國家、遠則可以達到距離台灣最遠的阿根廷。
一家原本是只會研發的公司,開始體認什麼叫做服務,學到了市場開發與服務。
打開了通路、提高了公司的效益,再來就是提升產品的附加價值,經濟部民生化工組組長李國貞說,「中碳的研發能力是國內化工業的佼佼者,最令人津津樂道的就是煤焦油變成鋰電池材料,價值大幅的提升,未來還可以做為石墨材料成為飛彈的外殼,這個技術獨步台灣。」
一般附屬於煉鋼廠的煤化學公司,其主要從事業務為輕油與煤焦油的生產與銷售,輕油賣給溶劑廠,煤焦油最直接的用途則是木材防蝕或是建築防漏等用途,技術層次與產品售價並不高,亞太煉鋼業龍頭韓國浦項鋼鐵就是直接銷售煤焦油,對於高附加價值領域的著墨不深。
中碳勝出的關鍵是,中碳的輕油系列從原本中油不要的產品,自行加工成為苯、甲苯等系列產品,成為目前當紅的原料,將輕油系列產品價值大幅提升數倍;煤焦油系列產品更加神奇,中碳可以做成染料、驅蟲劑、輪胎材料、煉鋁材料甚至成為筆記型電腦的鋰電池材料。
郭炎土說,這就是中碳比別人強的關鍵,把煤化學領域做得比別人更專注又更深,兼具貿易商功能還可以收集別人的煤焦油回來加工,把研發成果的效益發揮到更大。
煤焦油變鋰電池 毛利率狂飆
最令人津津樂道,中碳把煤焦油變成鋰電池負極材料,成為亞太鋼鐵三強唯一的一家。這個產品在民國八十五年開始,不斷的失敗又不斷的重試,曾經開發出成品,卻發現蓄電能力已經完全追不上市場腳步,又得重新研發,直到民國九十二年才在市場嶄露頭角。
這個重大突破,把中碳的產品從一公斤賣五元大幅提升四十倍到每公斤二百元,也讓中碳整體毛利率提升到近三成六,但飆漲的背後,是中碳足足走了七年,越挫越勇、專注更專注的精神發揮到淋漓盡致所得來的成果。
努力的代價有多大?中碳上市以來稅後淨利四十一億五千萬元,足足是上市時十四億元資本額的近三倍,驗證了努力就能化腐朽為神奇,現在更演出垃圾可以變成黃金,還可變成促使中鋼與台塑兩大集團合作的和平鴿。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