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365億併彰銀
彰銀十四億股私募案揭曉,台新金以小搏大,擊敗呼聲最高的新加坡淡馬錫控股公司,也嚇出外資一身冷汗。時間與籌碼,不站在吳東亮這邊,就算是即將掉落的蘋果,他也沒得選。
文/劉佩修、吳修辰
七月二十二日,早上十點半,位於中山北路二段台新金控總部二樓的董事長辦公室內,氣氛詭譎。台新金控董事長吳東亮,凝神聽取幕僚報告彰化銀行十四億股私募案的最後戰況。
整起彰銀爭奪戰進入最後階段,四家競標者,除了兆豐金、富邦金,其中外界呼聲最高,實力也最強的,當屬資產超過一兆七千億元的新加坡淡馬錫控股公司。
台新金,則是這四家金融業者中,實力最弱的一家,總資產只有七千五百億元,被外界認為是陪榜成分居多。
聽完幕僚報告,吳東亮看著台新金原本規畫送至財政部參加競標的底價。毫不猶豫的,他拿出了一支筆,親手寫下「二十六‧一二元」的數字。
台新金內部評估,其他三家競標者,每股競標最高價頂多出至二十三元,因此台新金原定競標價為二十四元,案子送到吳東亮手上,他提高至二十六‧一二元。讓整起競標金額達三百六十五億元,等於再多付出三十億元的價格,做為購併彰銀的額外保險。
這一筆,不僅震驚了全台灣金融業,也讓台新金從一開始的陪榜者,變為最後的勝利者。
「吳東亮如果不是瘋了,就是背後有更大的故事,」一位金控財務長形容。這無疑是一場金融財團間的豪賭。吳東亮敢出手高達三百六十五億元一搏,這背後的故事,卻是一個不得不為的時間壓力。
壯規模 兩年內不擴張,等死
「壓力已經來了,我不得不做這個選擇,」在七月二十二日台新金宣布標得彰銀十四億股當天,吳東亮接受《商業周刊》專訪。
吳東亮的台新金,正面臨著不得不出手的危機與壓力。
危機是,台新銀過去專注在消金領域,但今年來因為消金比重過高,再加上現金卡遭到政府管制,外資一路大幅賣超台新金股票四十萬張,外資持股水位也由去年底的三成,降至目前的二一%。
壓力是,台新金即將被擠出第一級金控的邊緣。今年四月底,新光金閃電購併誠泰銀,躍居第七大金控,擠入政府政策的七家金控名單,台新金被擠到第八名。這七大金控資產規模的門檻是一兆元,台新金的時間只剩兩年,吳東亮若無法擴張自己,就只有被其他人併吞的命運。
未來金控業者擴大自己規模的策略,都把眼睛望向十二家公股銀行。中信金董事長辜濂松說得最中肯,現在大家分行數都破百了,下一個目標就看公股銀行民營化的二次金融目標。每家金控都希望能一次吃下龐大的公股銀行,一躍為霸主。但是在這一場競逐公股銀行的過程裡,每家金控都精打細算,最佳女主角,無疑是帳上資產最乾淨的第一金。
如果說,十二家公股銀行是由政府栽種出來的十二顆蘋果,第一金,絕對是所有金控財團最想吃的金蘋果。彰銀,卻因廣義逾放比率是同業的兩倍,資產報酬率與淨值報酬率則僅僅是同業的四分之一,被認為是一顆賣相不討喜的蘋果。
國泰金、中信金、富邦金,或甚至公股為主的兆豐金……等一級金控業,每一家都站在這棵蘋果樹下虎視眈眈。這場競賽,每一個金控老闆都站在一堆鈔票上,看誰的鈔票堆得高,誰就最有機會比別家先搶到這顆金蘋果。
台新金是這棵樹下站得最久,卻也是最矮的一個,腳底下的鈔票沒有人家多,吳東亮根本摸不到第一金。時間與籌碼,都不站在吳東亮這邊。
吳東亮逆向思考,搶不到金蘋果,在背水一戰壓力下,只好出險招,摘下這顆長得雖不美,卻還沒全爛的蘋果。至於蘋果的蟲子,吳東亮有信心挑出來清乾淨。
一位曾經評估過彰銀的金控高層指出,彰銀標案的財務資料提供得相當不完全,根本無從查核起,若真要了解彰銀值多少錢,除非有「內線消息」。因此當初負責彰銀標案的勤業國際財務顧問公司曾經邀請七家國內金控,最後只有三家參加。這三家國內金控中,吳東亮無疑是最了解彰銀的一個。
喊高價 目標達到就好,無懼
十四年前,吳東亮成立台新銀行,透過新光金副董事長吳家錄介紹了不少彰銀的退休員工協助。例如台新銀成立時的監察人林哲孝,曾是彰銀審查部的負責人,台新銀的總稽核以及北中南三區業務主管,都是來自彰銀。
基於過去這段經歷累積的人脈,吳東亮擁有比競爭者更了解彰銀實際財務狀況的管道,這是他估算彰銀價值的重要情報來源。
吳東亮的貼身幕僚即估算出,彰銀潛在土地資產的未開發價值即超過一百億元。因此,台新金主管偕同財務顧問公司(花旗環球),從現金流量、不良資產……等各項因素,推算出價格區間從十八元至三十元的六十種競標組合,即使彰銀每股喊價拉高至二十八元,仍在可忍受的範圍之內。更何況,吳東亮抓準了特別股的會計原則,讓台新此番出價,每季僅需帳列兩億餘元的費用,讓他更敢於放手一搏。
最後出了一個跌破市場行情的價格標下彰銀,雖然外界批評比鼓勵的多。但是為了自己的信念與目標而戰,吳東亮從來不在乎外界的評語。
從去年與弟弟吳東昇為了新纖董座爭議,打了半年的仗,連母親吳梁桂蘭都出面痛批他的不是;到今年建華金的合併案亦鬧得滿城風雨,即使北商銀董事長何壽川在去年底已亮出手中持有建華金一五%股權的底牌,為了搶親,吳東亮仍不惜介入建華金合併案的渾水。敢冒險的精神,惹得吳東亮自己近一年來,跟負面新聞幾乎脫不了身。
這個個性,也讓他被外界形容為凡事只要策略正確,從不懼於做為市場的先行者金融界梟雄。他大手筆標下彰銀,就跟他三年前以每家分行兩千萬元的代價,購併大安銀行,成為國內第一家展開購併的銀行業者,一樣令人印象深刻。
當時也曾有人嘲笑吳東亮買貴了,但他卻引發了銀行業的購併風潮。越到後面,購併銀行的價格被越抬越高。結果,連體質最差的中興銀行,一家分行代價竟達一億五千萬元。
吳東亮高價買下彰銀,未來競標公股銀行的代價只會越墊越高,其他金控得付出的代價也越來越大。吳東亮高價標彰銀這一招,不知打亂了多少家金控業者的布局。
只不過,吳東亮這場賭局恐怕還沒結束。以台新金一千二百億元的市值,能否吃下市值一千六百億元的彰銀,還在未定之天,各大外資研究報告更以減碼評等居多;其他金控業者也都睜大眼,等著看,吳東亮突如其來的購併彰銀大戲,最後會如何演完。吳東亮的背水一戰學在想什麼?且看他自己怎麼說:
《商業周刊》問(以下簡稱問):過去大家都知道你對第一金情有獨鍾,現在突然吃下彰銀,是不是表示以後就不再追求第一金了?
吳東亮答(以下簡稱答):一隻鳥在手上,總比一隻鳥在天空上好嘛!
問收穫 清掉彰銀包袱,回本
問:中信金、國泰金也都評估標購彰銀,但後來就都沒有參與,你特別看到什麼?
答:我們要往前走的話,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我想以中信、國泰來講,他們這麼大了,他們沒有這個,還有別的機會。
以我的立場,我也要想,可能這也是走一個險招,如果我要去買第一金控,這種大的、好的金融機構拿出來標,我要怎麼去跟他們競爭?不可能嘛!
我要找一家,裡子很好,可能外表有一些問題,不是很好的,把握這個機會來合作,一起把它弄好,我的代價會低一點。所以基本想法、策略不一樣。這裡有這個機會,我們就要去看,那又看出這個玄機出來(編按:指特別股),要天時地利人和,真的是每件事情要成功,都是這個樣子。我想每個人的出發點不一樣,我有這個壓力,別人沒這個壓力。
問:之前外在的氣氛是淡馬錫得標的呼聲比較高,結果今天卻由台新金得標,關鍵是什麼?策略不同嗎?
答:沒有錯。事實上,如果以傳統的merger(購併案)來看,我絕對輸他,因為他的錢比我多,他要忍受這個風險比我大。所以一開始的時候,我們也是很傷腦筋,到底要怎麼標這個東西。所以上禮拜,我還跑掉,我跑去美國度假。結果碰到颱風,差點回不來。
我到底標這個東西要做什麼?我標,主要是希望能夠幫他的忙,把他的資產弄起來,因為唯一的問題是資產,他們的人什麼都很好,組織也很好,是個百年老店,招牌、客戶都很好。只是有一個包袱,那我們幫他把包袱清掉。那我們得到什麼?
我們得到一個以後是不是有合併的機會,這是我們要得到的。
所以我們粗估他的NPL(不良資產),我要給他多少錢?讓他有力量一次打消?讓他有活力,當然他是不是要一次清掉,是由他們的決定,我們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就豁然開朗,我給他這筆錢,去打消。如果他可以跟我合併的話,那這筆錢就回來啦,那這一股多少錢有什麼關係?
問:那為什麼別人沒有思考過這個論點?
答:所以別人沒有看到啊!
事實上,這個條件淡馬錫沒有,因為他是硬碰硬投資的,他沒有併進去。我們台灣的銀行事實上都可以這樣做,可是大家可能,有的沒興趣啦,我們也傷很多腦筋,發現這樣看的話就可以了。這個也不是沒有風險,萬一這個合併不順的話,風險就大了。
彰銀十四億股私募案揭曉,台新金以小搏大,擊敗呼聲最高的新加坡淡馬錫控股公司,也嚇出外資一身冷汗。時間與籌碼,不站在吳東亮這邊,就算是即將掉落的蘋果,他也沒得選。
文/劉佩修、吳修辰
七月二十二日,早上十點半,位於中山北路二段台新金控總部二樓的董事長辦公室內,氣氛詭譎。台新金控董事長吳東亮,凝神聽取幕僚報告彰化銀行十四億股私募案的最後戰況。
整起彰銀爭奪戰進入最後階段,四家競標者,除了兆豐金、富邦金,其中外界呼聲最高,實力也最強的,當屬資產超過一兆七千億元的新加坡淡馬錫控股公司。
台新金,則是這四家金融業者中,實力最弱的一家,總資產只有七千五百億元,被外界認為是陪榜成分居多。
聽完幕僚報告,吳東亮看著台新金原本規畫送至財政部參加競標的底價。毫不猶豫的,他拿出了一支筆,親手寫下「二十六‧一二元」的數字。
台新金內部評估,其他三家競標者,每股競標最高價頂多出至二十三元,因此台新金原定競標價為二十四元,案子送到吳東亮手上,他提高至二十六‧一二元。讓整起競標金額達三百六十五億元,等於再多付出三十億元的價格,做為購併彰銀的額外保險。
這一筆,不僅震驚了全台灣金融業,也讓台新金從一開始的陪榜者,變為最後的勝利者。
「吳東亮如果不是瘋了,就是背後有更大的故事,」一位金控財務長形容。這無疑是一場金融財團間的豪賭。吳東亮敢出手高達三百六十五億元一搏,這背後的故事,卻是一個不得不為的時間壓力。
壯規模 兩年內不擴張,等死
「壓力已經來了,我不得不做這個選擇,」在七月二十二日台新金宣布標得彰銀十四億股當天,吳東亮接受《商業周刊》專訪。
吳東亮的台新金,正面臨著不得不出手的危機與壓力。
危機是,台新銀過去專注在消金領域,但今年來因為消金比重過高,再加上現金卡遭到政府管制,外資一路大幅賣超台新金股票四十萬張,外資持股水位也由去年底的三成,降至目前的二一%。
壓力是,台新金即將被擠出第一級金控的邊緣。今年四月底,新光金閃電購併誠泰銀,躍居第七大金控,擠入政府政策的七家金控名單,台新金被擠到第八名。這七大金控資產規模的門檻是一兆元,台新金的時間只剩兩年,吳東亮若無法擴張自己,就只有被其他人併吞的命運。
未來金控業者擴大自己規模的策略,都把眼睛望向十二家公股銀行。中信金董事長辜濂松說得最中肯,現在大家分行數都破百了,下一個目標就看公股銀行民營化的二次金融目標。每家金控都希望能一次吃下龐大的公股銀行,一躍為霸主。但是在這一場競逐公股銀行的過程裡,每家金控都精打細算,最佳女主角,無疑是帳上資產最乾淨的第一金。
如果說,十二家公股銀行是由政府栽種出來的十二顆蘋果,第一金,絕對是所有金控財團最想吃的金蘋果。彰銀,卻因廣義逾放比率是同業的兩倍,資產報酬率與淨值報酬率則僅僅是同業的四分之一,被認為是一顆賣相不討喜的蘋果。
國泰金、中信金、富邦金,或甚至公股為主的兆豐金……等一級金控業,每一家都站在這棵蘋果樹下虎視眈眈。這場競賽,每一個金控老闆都站在一堆鈔票上,看誰的鈔票堆得高,誰就最有機會比別家先搶到這顆金蘋果。
台新金是這棵樹下站得最久,卻也是最矮的一個,腳底下的鈔票沒有人家多,吳東亮根本摸不到第一金。時間與籌碼,都不站在吳東亮這邊。
吳東亮逆向思考,搶不到金蘋果,在背水一戰壓力下,只好出險招,摘下這顆長得雖不美,卻還沒全爛的蘋果。至於蘋果的蟲子,吳東亮有信心挑出來清乾淨。
一位曾經評估過彰銀的金控高層指出,彰銀標案的財務資料提供得相當不完全,根本無從查核起,若真要了解彰銀值多少錢,除非有「內線消息」。因此當初負責彰銀標案的勤業國際財務顧問公司曾經邀請七家國內金控,最後只有三家參加。這三家國內金控中,吳東亮無疑是最了解彰銀的一個。
喊高價 目標達到就好,無懼
十四年前,吳東亮成立台新銀行,透過新光金副董事長吳家錄介紹了不少彰銀的退休員工協助。例如台新銀成立時的監察人林哲孝,曾是彰銀審查部的負責人,台新銀的總稽核以及北中南三區業務主管,都是來自彰銀。
基於過去這段經歷累積的人脈,吳東亮擁有比競爭者更了解彰銀實際財務狀況的管道,這是他估算彰銀價值的重要情報來源。
吳東亮的貼身幕僚即估算出,彰銀潛在土地資產的未開發價值即超過一百億元。因此,台新金主管偕同財務顧問公司(花旗環球),從現金流量、不良資產……等各項因素,推算出價格區間從十八元至三十元的六十種競標組合,即使彰銀每股喊價拉高至二十八元,仍在可忍受的範圍之內。更何況,吳東亮抓準了特別股的會計原則,讓台新此番出價,每季僅需帳列兩億餘元的費用,讓他更敢於放手一搏。
最後出了一個跌破市場行情的價格標下彰銀,雖然外界批評比鼓勵的多。但是為了自己的信念與目標而戰,吳東亮從來不在乎外界的評語。
從去年與弟弟吳東昇為了新纖董座爭議,打了半年的仗,連母親吳梁桂蘭都出面痛批他的不是;到今年建華金的合併案亦鬧得滿城風雨,即使北商銀董事長何壽川在去年底已亮出手中持有建華金一五%股權的底牌,為了搶親,吳東亮仍不惜介入建華金合併案的渾水。敢冒險的精神,惹得吳東亮自己近一年來,跟負面新聞幾乎脫不了身。
這個個性,也讓他被外界形容為凡事只要策略正確,從不懼於做為市場的先行者金融界梟雄。他大手筆標下彰銀,就跟他三年前以每家分行兩千萬元的代價,購併大安銀行,成為國內第一家展開購併的銀行業者,一樣令人印象深刻。
當時也曾有人嘲笑吳東亮買貴了,但他卻引發了銀行業的購併風潮。越到後面,購併銀行的價格被越抬越高。結果,連體質最差的中興銀行,一家分行代價竟達一億五千萬元。
吳東亮高價買下彰銀,未來競標公股銀行的代價只會越墊越高,其他金控得付出的代價也越來越大。吳東亮高價標彰銀這一招,不知打亂了多少家金控業者的布局。
只不過,吳東亮這場賭局恐怕還沒結束。以台新金一千二百億元的市值,能否吃下市值一千六百億元的彰銀,還在未定之天,各大外資研究報告更以減碼評等居多;其他金控業者也都睜大眼,等著看,吳東亮突如其來的購併彰銀大戲,最後會如何演完。吳東亮的背水一戰學在想什麼?且看他自己怎麼說:
《商業周刊》問(以下簡稱問):過去大家都知道你對第一金情有獨鍾,現在突然吃下彰銀,是不是表示以後就不再追求第一金了?
吳東亮答(以下簡稱答):一隻鳥在手上,總比一隻鳥在天空上好嘛!
問收穫 清掉彰銀包袱,回本
問:中信金、國泰金也都評估標購彰銀,但後來就都沒有參與,你特別看到什麼?
答:我們要往前走的話,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我想以中信、國泰來講,他們這麼大了,他們沒有這個,還有別的機會。
以我的立場,我也要想,可能這也是走一個險招,如果我要去買第一金控,這種大的、好的金融機構拿出來標,我要怎麼去跟他們競爭?不可能嘛!
我要找一家,裡子很好,可能外表有一些問題,不是很好的,把握這個機會來合作,一起把它弄好,我的代價會低一點。所以基本想法、策略不一樣。這裡有這個機會,我們就要去看,那又看出這個玄機出來(編按:指特別股),要天時地利人和,真的是每件事情要成功,都是這個樣子。我想每個人的出發點不一樣,我有這個壓力,別人沒這個壓力。
問:之前外在的氣氛是淡馬錫得標的呼聲比較高,結果今天卻由台新金得標,關鍵是什麼?策略不同嗎?
答:沒有錯。事實上,如果以傳統的merger(購併案)來看,我絕對輸他,因為他的錢比我多,他要忍受這個風險比我大。所以一開始的時候,我們也是很傷腦筋,到底要怎麼標這個東西。所以上禮拜,我還跑掉,我跑去美國度假。結果碰到颱風,差點回不來。
我到底標這個東西要做什麼?我標,主要是希望能夠幫他的忙,把他的資產弄起來,因為唯一的問題是資產,他們的人什麼都很好,組織也很好,是個百年老店,招牌、客戶都很好。只是有一個包袱,那我們幫他把包袱清掉。那我們得到什麼?
我們得到一個以後是不是有合併的機會,這是我們要得到的。
所以我們粗估他的NPL(不良資產),我要給他多少錢?讓他有力量一次打消?讓他有活力,當然他是不是要一次清掉,是由他們的決定,我們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就豁然開朗,我給他這筆錢,去打消。如果他可以跟我合併的話,那這筆錢就回來啦,那這一股多少錢有什麼關係?
問:那為什麼別人沒有思考過這個論點?
答:所以別人沒有看到啊!
事實上,這個條件淡馬錫沒有,因為他是硬碰硬投資的,他沒有併進去。我們台灣的銀行事實上都可以這樣做,可是大家可能,有的沒興趣啦,我們也傷很多腦筋,發現這樣看的話就可以了。這個也不是沒有風險,萬一這個合併不順的話,風險就大了。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