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五分埔傳奇 發財寶地造就百位億萬富豪
撰文/陳邦鈺、李建興、陳翊中
攝影/陳永錚、聶世傑
如何從地攤客成為富豪?在五分埔這個大小不到半個中正紀念堂的區塊,光是一個彈丸般5坪大小的店面,每月營業額都超過百萬元。人潮、錢潮形成聚寶效應,在這裡不僅房東、店東,就連店員都身價不凡,據說身價上億的富豪不下百位。
美國NBA籃壇名人卡特,八月中旬訪台,除了一展球技,以球會友外,這位素有「新澤西飛人」之稱的世界級名將,造訪台灣的另一項重點,竟是五分埔一日遊。在隨行人員、記者、球迷簇擁之下,卡特終於一償來台尋寶的宿願,這才心甘情願地離開台灣。
慕名而來的還不只是卡特。來自新加坡、紅遍華人世界的歌手孫燕姿,也是五分埔的「粉絲」。今年新春前夕,原本自新加坡來台參加唱片公司尾牙的孫燕姿,才下飛機,竟忍不住內心衝動,立即飛奔前往五分埔,大辦年貨。
一樓店面每坪二百萬元起跳,信義計畫區相形失色
雖然五分埔向來給人「撿便宜」的廉價印象,但在香港被稱為「愛買公主」的影星陳慧琳,即使已穿遍了全球各知名名牌,仍不顧眾人異樣眼光,每次來台都要殺往五分埔,尋覓高貴不貴的服飾,過足「血拚女王」的癮,成為典型五分埔愛逛族。
雖然韓國早已取代日本、台灣,執全球成衣界牛耳地位,在韓國也有類似五分埔的「東大門商場」、「新村女人街」等大型成衣商場;但根據調查,韓國人來台觀光,最愛的也是五分埔,甚至還被韓版旅遊叢書列為台灣的必遊景點。
究竟五分埔有何神祕力量,讓眾人趨之若鶩?一個彈丸之地,遍布老舊的四層公寓,又如何能吸納商機,成為國際知名景點?
台灣人的印象中,五分埔頂多是全台最大的成衣集散地,但令人訝異的是,方圓不過○‧一平方公里,連半個中正紀念堂都不到的區塊,卻聚集了一千五百多個店家,若平均每月以營業額二百萬元來計算,這塊毫不起眼的蕞爾小地,每年可創造四百億多元的產值,足可撐起六個澎湖縣的年度預算。
人潮、錢潮如洪水般滾入,五分埔一樓店面每坪叫價由二百萬元起跳,甚至近來更有五百萬元的成交行情,讓相隔不遠的信義計畫區相形失色。也難怪很多土地代書,每談到五分埔都不免發出驚歎之語,「這裡身價上億的大富翁不下百位!」因此,若說涵蓋五分埔商圈的台北市永吉里,是全台灣最多金的里,恐怕雖不中亦不遠矣。
不過更令人意外的是,現在寸土寸金、富豪群聚的五分埔,四、五十年前,竟是安置災民和遷建戶的「收容所」,當時臨時搭建的「低厝仔」是台北城邊陲的邊陲,四十多年來,受災戶變富豪,低厝仔變地王,在在為五分埔披上一層神祕面紗。
服飾業上游批發地,台灣流行時尚的心臟地帶
五分埔能有當下光景,除了隨著時間自然演化外,更是一場無可取代的空間和人文的變革。正如世代在五分埔從政,經營地方人脈的市議員陳永德所言,「五分埔是集天時、地利、人和於一身的富貴之地!」十足見證了五分埔的傳奇遭遇。
於五分埔經營法門服飾公司的夏良福、施碧玲夫婦,每月營業額高達千萬元,是五分埔典型的服飾批發商。十二年前,兩人還是男女朋友,開始從泰國大量購進牛仔衣,開著一台小貨車四處向商家推銷批發服飾。全台跑透透,雖辛苦但也充滿樂趣,他們曾經因為一整車都是昂貴皮衣,不敢投宿汽車旅館,只好倒在柔軟皮衣上睡了好幾晚,也曾有為了出清存貨,到台北忠孝東路統領百貨前擺地攤的經驗,不過這些往事現在想起來,都已成了甜美的回憶。
顧客流動性高,不隨時掌握流行脈動無法生存
婚後兩人拿出四年跑單幫的積蓄,並透過彰化友人的介紹,進駐五分埔租下一間店面,如今就靠著這三十多坪的服飾店,搭上了致富列車。「控制存貨、訓練店員,是成功戰勝五分埔的關鍵竅門。」夏良福夫婦每天的工作便是電腦建檔,舉凡存貨、銷售數量,以及顧客資料與賣出的服裝款式,都詳細輸入,「從事批發最重要在於控制存量,否則很容易血本無歸。」
不同於百貨公司的服飾專櫃以特定廠牌為主軸,在五分埔開店隨時要掌握流行脈動,可能這一季銷售狀況不佳,下一季便改頭換面,換上新的一款路線。「這裡顧客流動性大,哪家服飾新穎、便宜,就往那裡跑。」依施碧玲多年經驗發現,一星期平均遇見將近二百多名顧客,但一年後可能就換了一半,所以如何建立店面風格,凸顯設計性與獨特性相當重要。
也因此,訓練店員成為一大課題,「顧客上門,若店員反應不夠靈活,客源便容易流失。」有「五分埔之花」稱號的施碧玲,雖已將近四十歲,但保養得像二十多歲般秀麗,身上穿著新潮服飾,已經兩個孩子,身材卻未走樣,她說為了讓腦袋充滿流行動感,每個月都要閱讀六十多本中外雜誌。
同時施碧玲也見到許多從店員發跡致富的例子,因為在五分埔當個小店員,卻能學到出貨、進貨、銷售、設計等整套生意經,比之專櫃小姐的歷練絕對強得多,所以很多在地老闆發達後開了四、五家店,當照顧不過來時,乾脆拉有經驗的店員入股,小店員也搖身一變成為日進斗金的大老闆。
「現在五分埔出現很多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他們到韓國、大陸批貨,再返台批發。」施碧玲說五分埔商家很缺店員,幾乎沒有任何門檻限制,所以對學歷不高、或苦無專業的年輕人來說,絕對是條快速生財的捷徑。
當然,在五分埔租店面做生意,成本觀念也很重要,通常租金每月二十萬元,裝潢費用一百萬元,一名店員每月三至四萬元薪水,加上每星期補貨須三十至五十萬元的流動資金,算起來大概需要五百萬元資本,才能應付自如。
集商機、財富於一身的五分埔,自是許多淘金客的夢想之地,但在人人都想成為「五分埔達人」的氛圍下,沒有三兩三,單憑一招半式,恐怕連五分埔入場券都很難拿得到。
綜觀能在五分埔占據一席之地的店家,不外是靠時間換取人脈、經驗,再加上大把金錢,才足以在區內取得一小小店面,展開淘金之路。這項「以時間換取空間」的過程,成為五分埔的第一門「淘金術」。
五分埔其中將近六、七成的店家,由早年自彰化芳苑、二林遷移前來的居民所把持,除了排外,更由於懷有「肥水不落外人田」的思惟,五分埔的老闆,許多是地主、房東的後代或親朋好友,要不就是長期和五分埔結緣的上下游廠商、外務員或基層的店員。
人潮創造無窮商機,入內開店門檻頗高
而這些三、四十年前從彰化芳苑、二林遷徙而來的老五分埔人,自稱是「布牛」,意思是鎮日埋在布堆裡像牛一樣拚命,勤勞和節儉,是五分埔商家的傳統美德,五十三年次、身為中美服飾第二代的張志新回憶,二十幾年前,還是個小毛頭,外銷景氣正好,大人白天開店做生意,晚上也不眠不休地裁剪、織衣,整個五分埔宛如不夜城,他父母親那一輩,賺錢也捨不得花,而且基於有土斯有財的觀念,一存夠錢就買店面、買房子。
這群年紀六、七十歲、來自彰化的老五分埔人,目前是五分埔店東的主力,只不過當初單純的想法,在民國八十八到九十年間,因不少來自西門、萬華一帶的年輕人前來創業,並都有不錯戰果,一傳十、十傳百之下,逐漸炒熱商圈,加上九十一年以後遷建基地產權問題獲得解決,進一步帶動租金與房價,讓這些老地主因緣際會成為億萬富翁。
老五分埔人退居幕後,新生代逐漸躍上台面
雖然老五分埔人如今大都退居幕後,但他們勤儉的傳統卻也傳承給第二代,甚至也感染了從外地來創業的年輕人。每天晚上十點左右,五分埔商場四周只見數十輛Bosch、BMW高級轎車停在路邊,隨處可見年紀不超過三十歲的年輕人忙進忙出,將一箱箱衣服從車上卸下,再逐一搬進商場的特有景象。
目前在五分埔已開設三家店面的小陳(化名),八年前是五分埔某家服飾店的小店員,看著店裡日進斗金,甚至連放錢的抽屜都關不上,老闆每天背著裝滿錢的大布袋,鈔票數都數不清,令他羨慕不已。他不斷學習進貨出貨的操作模式,並累積從供應商、批發客至地主、房東的人脈,一步步抓穩在五分埔生存的「眉角(台語)」,磨了三年基本功後,才正式成為五分埔的一分子。
小陳形容五分埔的魅力,正如海綿般吸引各地的生意高手進駐,雖然在五分埔做生意,近八成可以豐收入袋,但由於入場門檻極高,各商家一進駐莫不使出渾身解數「拚生意」,若不明瞭叢林法則,仍會遭淘汰出局。
商場文化如叢林遊戲,從進貨就開始「廝殺」
「在五分埔求生存,打從進貨就是一場戰爭的開始!」提及在這座成衣叢林打仗,小陳說由於生意競爭,因此五分埔的貨源和貨色並未如外界認為的一成不變,反而由於是全台服飾店的上游,還得具備引領流行的嗅覺。
五分埔有句行話叫「著組」,意即當下最流行、最熱銷的成衣款式。七○年代台灣是全球公認的成衣王國,當時「台組(台灣貨)」為五分埔服飾的主流。到了八○年代,隨著兩岸貿易日漸頻繁,貼上香港標籤的大陸貨,在價格、款式都占盡優勢,「著組」的港組(香港貨)獨領風騷,頓時讓台組「退組(退為非主流商品)」。而八○年代末期,隨著批客(批發客)偏重商品差異化,使得時尚味十足的日系高檔貨逐漸成了五分埔的「著組商品」,至今五分埔內的高級舶來品仍以日貨為尊,五分埔店家稱之為「外貿」貨。
另外一個趨勢,就是「韓組」的風行。隨著韓國逐漸取代日、台成為全球成衣王國,加上韓系廠商近年對於服裝流行資訊掌握精準,儼然為全球成衣的流行指標,造就了八○年代末期,韓組的風生水起。
更特別的是,為了怕和別家店「撞衫」,部分店家甚至會將當下最流行的元素、款式(如亮片、圖案等),融入各式商品,如同改裝車般地,運用零配件的排列組合,進行設計、改款。因此五分埔店東,得閱讀大量流行服飾雜誌,吸收新知,用創意來搶「獨家」。
因應商品生命週期越來越短,為了掌握第一手貨源,出國則成了每一名五分埔店東的家常便飯,甚至每逢周二,中正機場出境大廳,幾乎成了五分埔商家「同學會」的聚會所。只是這場聚會又急又快,匆匆打完招呼後,旋即飛散至世界各地採購。
零售客逐漸增加,部分商家轉型求生存
不過,以往清一色以批發為業務的五分埔,在知名度大增下,導致了零售客慕名前往採購,攪亂了原有的經營生態。
在五分埔同時擁有他奶奶個熊等三家店的老闆高士政無奈地說,「外行人以為五分埔曝光度大增,讓店家名利雙收,其實大錯特錯!」零售客有著殺價撿便宜的特性,這種「殺無赦」心態,徹底打壞五分埔商品行情。
除了價格破壞,零售客激增也嚇走了不少批客。高士政說,五分埔聲名大噪後,批客最怕在五分埔遇到自己的熟客,間接讓貨源和批價曝光,不少批客乾脆自己出國帶貨,造成五分埔的客源嚴重流失。而上道的五分埔商家,為了保護批客,則通常會拒收零售客。
商機、奇蹟、富貴、競爭,勾勒出整個五分埔的樣貌,展望未來,在零售客增多、批客大減的狀況下,五分埔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質變。以批發為主的店面,因應情勢,則逐漸改以強調裝潢的精品店轉型,而隨著兩年後松山車站地下化,松山路將一舉通到北站的八德路,五分埔和饒河街一串連起來,勢將帶來另一場巨變。
只是隨著台商西進腳步,五分埔成功商家也逐漸在對岸建立灘頭堡,在廣東東莞的虎門鎮,約有將近三百多家五分埔老闆進駐,儼然形成五分埔翻版的新都市,商家經常打趣說,比在台灣五分埔還容易見到熟人。同樣的批發生意模式,不同的是顧客換成了東南亞、日韓及大陸人,但生意依舊「強強滾」,利潤和台灣已旗鼓相當,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繼開創台灣式的服飾批發傳奇後,五分埔的富豪們如今前進中國打天下,是否能成功達陣,再創事業高峰,就待時間來驗證了。(更多精采內容,請見《今周刊》455期,各便利商店及連鎖商店均有銷售)
居民低調保守,以進安宮為中樞 五分埔仿如自治區 |
租金貴、生意競爭,再加上商機龐大,利益糾結之下,引起各方勢力相互角力,種種叢林生存法則,造就了五分埔濃濃的保護色彩,孕育出當地特有的文化背景。 正因如此,排外、不愛出鋒頭、壓低身段,不但是五分埔人共有的特色,更是明哲保身的要途。迥異於一般商圈希望藉由媒體報導,刺激生意熱度,但五分埔卻相對保守,認為媒體報導不但破壞商品行情,更會讓許多資訊曝光,甚至成為有心人士介入的線索,對他們來說,媒體是「生雞蛋,無;放雞屎,有!(台語)」。不但如此,據說連公務人員前來戶口普查或作社區環境安檢,都會遭到層層封鎖。 在這個極度排外的特區內,猶如化外自治區,有自己的自治體系。在五分埔內,有四個較具權威的政治中心,包括永吉里里辦公室、五分埔社區發展協會、五分埔商圈促進會以及進安宮。而里長陳永昌、進安宮主委陳總趁,以及深耕地方人脈多時的議員陳永德,可謂是五分埔台面上的意見領袖。 位於中坡公園旁的進安宮,更是五分埔所有地方耆老共商大事、協調糾紛的重要據點。進安宮的眾委員每位都是五分埔重量級人物。至於宮內所供奉的五府千歲,據說是由五分埔人由彰化老家請上來庇佑居民的神明,其香火鼎盛,自不在話下。因此,若說進安宮是五分埔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宗教中心以及司法中心,大概是沒人敢反對的。 |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