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達坊,國內第一家專注急診人力派遣的新興公司,填補了國內急診醫師普遍不足的空缺,維繫急診室的救命功能。儘管,急診人力派遣的新興行業還有待市場淬煉,但達坊為了實踐找回醫生本色與尊嚴、協助醫院建立完善制度、提升醫療品質、重建醫病關係等,以鴨子划水般的努力付出。

◎文/陳盈如

一頭銀白髮,寬長的醫師袍裡穿的是T恤和牛仔褲,腳踩黑色靴子,趙凱正緊握著病患的雙手,溫暖平和地以閩南語對著患者安慰道:「阿伯,無要緊,免煩惱,擦個藥就沒代誌,先幫你照X光,看骨頭有受傷嘸!」交代好護士後續的處理後,他急忙到外頭接救護車送來的病人,看妥推進來的患者後,又回到剛剛的阿伯面前,把X光片貼在光板上解釋:「阿伯,攏好好,沒問題!」

趙凱,是台灣最資深的急診醫師之一,也是創立國內急診醫師人力派遣模式的始祖。2003年,趙凱脫離了傳統醫療體系,帶領五十名急診醫師組成Doctor Group,成立達坊企業,專責從事急診醫療派遣。儘管,急診人力派遣的新興行業還有待市場淬煉,各方反應與意見也不一,但達坊醫療派遣仍舊為了實踐找回醫生本色與尊嚴、協助醫院建立完善制度、提升醫療品質、重建醫病關係等,以鴨子划水般努力付出。

催生急診醫療人力派遣

達坊企業的成立並非偶然,一切故事得從人稱「凱哥」的趙凱說起。自小在台中清水眷村長大,是標準的外省第二代,與生俱來就帶著北方人的豪邁、爽快、講義氣的個性,加上當時適逢美軍駐紮台中清泉崗基地(CCK),受到美式文化的衝擊很深,趙凱結交了不少外國朋友,造就他自主、獨立和開放的人生觀。

會成為一位醫生並非偶然,趙凱大學時期就讀中興大學水土保育系,大二時幫助朋友考試,當了頂替的槍手,被學校勒令退學後,便先去當兵。服完兵役後,重拾書本奮發努力,一舉考上台大醫學系,踏上行醫之路。

台大醫學院畢業後,趙凱在台大醫院當住院醫師,期間因與花蓮慈濟醫院有合作關係,趙凱經常至慈濟醫院支援,看到醫療條件普遍落後的花東地區,深感需要更多醫生的投入,之後更接受了花蓮慈濟的邀聘,選擇多數醫生不敢碰的急診專科,擔起急診部主任的重任,一待就是五年。

在花蓮慈濟任職期間,趙凱為該院急診部挹注許多新的理念與措施,並施以嚴苛的急診專科訓練,他舉例表示,當同時來了兩個病患都須做插管急救,受過專業訓練的急診護理長和護理人員,見病人情況後馬上就可以在第一時間先行判斷、處置,該插管先插管、給點滴的給點滴,無須透過醫師指示才開始動,「過去,護理人員經常是照表操課,醫師給予指令後,才一個口令一個動作地作業,這種習慣的養成是很不好、也很不當,好的護理人員應該具有獨斷性、行動性和主動性,三者缺一不可,才能隨時應付各種傷患的突發狀況。」趙凱說。

爾後幾年,趙凱陸續轉往台中大里仁愛醫院、中國醫藥學院北港分院、大林慈濟醫院、沙鹿童綜合醫院等地方服務,負責的工作泰半為籌設急診人力的規劃與協助建立急診架構及制度。

提及離開資源豐富的台北選擇至中南部服務的原由,趙凱表示,「因生性不喜歡受拘束,加上對中南部熟絡又是出生地,回故鄉服務也是自己願望。」再者,他從中南部貧乏的醫療制度和體系看到了商機,「我發現桃竹苗以南不少地區醫院,都陷入經營的瓶頸,還有一些教學醫院也因經費問題,在生存與醫療品質之間拔河,很多民眾夜間緊急求診,才發現鄰近醫院的急診已關門,抱著病痛又趕緊轉往其他醫院。」該想法牽引出他對醫療的省思:如果讓醫療工作的主控權回歸到醫師身上,不再受到制度面的羈絆,就可以讓這些急難的生命受到真正的照顧和尊重。如是一轉念,就催生了急診醫療人力派遣的創新經營模式。

兩年前,趙凱參考美國護士專業人力派遣公司制度,成立了達坊急診人力派遣公司,協助解決醫療院所面臨的內外家務事。對內,由於台灣中南部醫師難求,為維持急診室的運作,需多花費加班費或是情商其他醫院的醫師來駐院,無形中形成人事成本增加,運用達坊醫療派遣的制度,在確保醫療品質之餘,可降低加班成本以及雇佣契約的問題。對外,則是可以排解病患掛急診卻沒有醫師駐院的窘境,維繫急診室保護人命性命的職責。

趙凱表示,通常急診人力派遣的技巧是根據醫院急診病患的量,急診病患愈多,所派遣的人力就愈多,而為避免團隊在長時間、密集工作中能量過度耗損,必須視情況調配輪班狀況,或增或減每個人的上班時數。目前達坊醫療派遣與新竹國泰、台南郭綜合等醫院都有合作關係,從商業的角度來看,急診人力派遣的確是個新興的商機,尤以中南部醫療院所的需求更甚,醫院有急診人力需求,達坊又能適時供給,要成為台灣醫療派遣中的領導品牌,並非難事。

也因此趙凱表達出對達坊未來的期望:「當聽到有人說新竹國泰醫院急診有多棒、急診室哪個醫師做得有多好時,這不僅表示達坊幫醫院做出了口碑,建立了醫院對外了形象,同時也是達坊品牌的建立。」他說。

菜市場式急診經營哲學

為了讓更多有志之士投入急診醫療這一塊,趙凱透過達坊為醫院急診部引進了許多新的理念與措施,並配合醫院建立起完善急診架構及制度,讓醫師群能夠有更大的發揮空間。例如:建立急診分科制度、成立檢傷站和急門診,及建立急診各科專任主治醫師制度等,進一步使病人得到妥善的緊急救護及應得的治療與照顧,也讓急診醫護品質完善。

對於急診的經營,趙凱有一套菜市場哲學,他說,在急診室裡,個個都是匆匆忙忙,醫護人員為急救病患東奔西走,送到急診的病人幾乎都是逼不得已,有的人穿著睡衣短褲、拖鞋就來了,仔細想想,就跟菜市場沒有兩樣,所以醫護人員如能換換思維,放下身段,將病患當作是來菜市場買菜的顧客,費心思來服務,醫療糾紛也會減少許多。也因為如此,趙凱特別在意視醫護人員的心態,他認為在做任何事情之前,觀念、態度及團隊精神都是基本必備條件,特別是身為達坊的一分子,更被規定應恪遵職業操守和培養團隊運作的默契,說是規定,但其實大家已在「救人第一」的共同理念下,自發性地完成每一項工作任務的交付。

他強調,急診就是要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要完成目標任務,醫護絕對不分家,病人來了大家都有責任一起救,每一位醫師、護理人員要有團隊行動的認知和使命感很重要,如果語言不一致,各做各的就沒辦法順利去進行任何事情。「團隊才能成事,而且大家都要Enjoy這個Team,工作才會快樂。」趙凱由衷地說。

他也提及,一位好的急診醫師,學歷、資歷是基本條件,臨場的立即反應則要靠做中學、學中做得來,「其實台灣的醫師人力夠,主要是不均,比方說,在傳統醫學環境中,專科的醫生主導了整個醫院的實際運作,身為急診部醫生很難發揮的專業特色。而現階段必須去積極改變急診醫學部的經營模式,讓急診醫學成為一個專業領域,才能讓所有醫生願意持續投入,培養出更多專業的急診醫師。」

讓急診專科人才不斷地扎根和延伸,也是達坊的企業使命之一,趙凱以其嚴謹的身教和言教,不遺餘力推動急診的創新與改革「一個醫生的態度和人生觀決定一切。」他說,「急診是人性的事業,其實醫生能夠在病人身上幫忙的真的不多,零件修理是表皮的東西,病人的內心痛苦才是醫生真正需要去解決的,但做急診的壓力太大,角色吃重,有時的確會讓人會失真,所以我會要求我底下的急診醫師每個禮拜至少要下鄉門診一次,惟有在純樸溫情的鄉下地方,才可以重新啟迪人性,去思本、找回自己,找回當初選擇醫師這行最純粹的動機。」趙凱感性地說。

零缺失為急診醫療創下新頁

急診人力派遣在當今國內醫療體系之下算是個創舉,突破舊有的的醫院人事體制,畢竟還是會帶來衝擊,因此醫療人力派遣如何與醫院文化融合以及醫療風險控管,是相當受到關注的事情。但從達坊成立的第一天開始,這些問題直至今日都尚未發生過。這不是運氣好,而是整個團隊盡心盡力追求零醫療缺失的最佳印證與表現。

對此,趙凱表示,急診內的硬體,包括電腦設備、以及各種行政流程的適應都是其次,最重要的是急診團隊要By Order做事,且所有的派遣醫師都一定要有認知:你並不是最大的,必須要配合該院後勤單位的Tradition,還有院方的Policy來執行醫療任務,另外,如果該院的醫療資源不夠,醫師本身還要有能耐想辦法把病人轉診出去,而且不論大小急救,都一定要做最積極的治療,讓病人得到應有的待遇。「做急診的就是要快、狠、準,該做什麼檢查、該插管的就馬上去執行,不能猶豫,只要一猶豫,黃金時間就過去了,有時生命就在那瞬間決定消失或留下,甚至不管再怎麼緊急,對病人的態度還是要表現和善,因為你的目標是在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之前,都必須把個人情緒拋諸在外,不然只會敗事。」他如此說道。

至於在護理人員方面,趙凱則比照當初花蓮慈濟那套嚴格的訓練標準,甚至現在還必須達到住院醫師(R2)的等級。

對於現今台灣醫療的急診環境,趙凱只打了七十分,他表示,「說實在還有亟待改善的空間,依台灣的經濟水準和人民素養,應該要達到九十分,因此將急診專精化是所有醫院必須努力的方向,而且急診部應讓受過跨越內、外、婦、兒科訓練的醫生執掌,才能夠在第一時間搶救病人生命和減少痛苦。」

趙凱表示,國外把急診分為外傷與非外傷科,當下就要把病人級數高低馬上區分出來,醫院甚至能在病人未到院之前,知道傷痛程度,該做什麼檢查和處理,都已經能事先做好準備,進了急診室,讓專業急診醫師做第一線的處理,再把相關的專科醫師找來,做後續的住院或開刀處理,甚至協調由家庭醫師負責照顧。「台灣什麼時候可以達成這樣的理想,很難說,但凡事都有第一步,至少台灣已經跨出去了,改革必須有計畫地循序漸進,依現階段的制度,我們會在急診診斷出來以後,都先做『檢傷分類』,再按不同病症交由後方的專科醫師處理,急診處全力配合。」

他進一步指出,急診病人過度集中在大醫院,讓大型醫學中心忙得透不過氣來,其他地區型小醫院的急診卻是門可羅雀,不敷成本,形成強烈對比,但如果能夠依照地區人口比例,將區域內醫師資源整合並重新劃分,設置「救急救命中心」,這種多頭的急診醫療資源合作模式,將可望逐步為完善的轉診制度建立雛形。

此外,他也提到,家庭醫師制度和預防醫學是急診專精化的前哨站。如果病患一有狀況時就能先通知家庭醫師,家庭醫師便會依照情況來判斷是否該送到急診救治,減輕急診室的負荷並降低更多醫療糾紛風險。

儘管值了二十四小時的急診尚未闔眼,聲音已經瘖啞的趙凱,仍舊誠懇地說著:「很多時候,其實是病人在治療我,讓我不至於忘記做一個醫生的本分是什麼,讓我不會在這慌忙的時空裡迷失自我,他們提醒我有太多事情可以做,醫療是人民最後的保母,一位醫師無論處在多惡劣的環境中,都要能執行行醫的使命,我希望身為急診醫療派遣的每一分子,都能時時充滿對人世及生命尊嚴的莊重,並且珍惜我們現有的安定生活,同時繼續推動提升國內醫療品質及環境活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士愷 的頭像
    士愷

    士愷的部落格

    士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