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薩克斯風產業 吹出升記號

撰文/徐仁全

台灣后里有一群人在製作薩克斯風,世代相傳默默耕耘了一甲子,曾創造每年十億多元的產值。而今藉著工研院技術輔導,他們自創Saxhome品牌,企圖走出后里,邁向國際,讓悠揚樂聲傳達到世界各角落,發出最響亮的聲音。

「我們后里不是只有騎馬,更有傲人的薩克斯風產業,占全球三分之一的產量。」這不只是一句廣告文案,更是后里人的驕傲。

沿著中山高速公路南下到后里交流道,開上甲后路就可來到后里,這個離台中市不到十分鐘、人口只有五萬多的小鎮,除了后里馬場聞名全國之外,少為人知的是,它也是全球生產薩克斯風最多的聚落。然而,在風光一甲子之後,后里薩克斯風產業也碰到大陸廉價品的傾銷攻勢,讓后里廠商從十幾年前的二十餘家,減至現在的十五家,產量也少了一半。

管樂器之鄉,起於一把火 造就全球薩克斯風傳奇

不過這些廠商並沒有被打倒,在工研院協助下,他們有了對付大陸貨的新武器——高科技。現在,后里更要乘著科技的翅膀,用數位加持的薩克斯風,向全世界發出最響亮的聲音。這一切,要從民國三十六年說起。一群喜愛音樂的后里年輕人,在當時受西風東漸影響,組成一個輕音樂團,一次火災中,團內僅有的一把薩克斯風不慎燒毀,團員之一的張連昌,索性運用他在工筆畫上多年的功力,一點一滴從灰燼中將被解體熔化的薩克斯風三百餘個零件,繪圖註明,開啟了后里與薩克斯風的不解之緣。

除了開啟后里製作樂器的先鋒外,張連昌一生中更收了百餘位的徒子徒孫,造就了后里地區成為台灣重要的管樂器製造重鎮。現任薩克斯風聯誼會會長、煌偉樂器負責人黃重雄說,后里製作薩克斯風的業者大多是師承張連昌;而張連昌教導學徒時很嚴格,他不僅教你技術,更會教你如何吹奏薩克斯風,因為一位好的薩克斯風製造者,必須要懂得如何吹奏,才能調出一把好的薩克斯風。

擁有四十七年製作薩克斯風經驗的黃重雄說,他國中畢業後就加入薩克斯風製作行列,當時薩克斯風全憑手工,從剪裁、敲打、退火、焊接,到噴漆、塗裝、拋光及組裝等工序達十多道。在過去尚未專業分工時,每一位師傅都要全包,從頭包到尾,每個零件製作都要學,否則就不能成為一名好的師傅。一般來說,經過三年訓練,徒弟就可以出師,獨當一面。而一把薩克斯風,約要花一個半月才能製造出,十分費時且費工。

不過,當初薩克斯風價格不錯,賣出四支就可以籌足娶老婆的本錢,也讓很多學徒出師後就紛紛自立門戶,更形成后里在民國七十年間,有二十餘家薩克斯風製造工廠的盛況,大家不是親戚,就是同門師徒,彼此十分熟稔,也常在工餘閒暇之際,在稻田間或工廠內吹吹薩克斯風,好不快樂,更奠定日後后里有管樂器之鄉的稱號。

當初張連昌與后里仕紳、醫師們組成了第一個輕音樂團後,接連著第二團、第三團陸續產出,后里薩克斯風樂器工廠也成了樂師培訓大本營,「后里人十個就有一人會一種以上的樂器。」一位后里耆老這樣形容。事實上,當時台視開播成立台視大樂團,包括指揮楊金水、副團長楊清貴、樂師王吉宣、許文男、張雲翔及洪進棻等人,都來自后里,還有「后里幫」之稱。

毛利下滑,幾乎無利可圖 廠商僅剩十五家

民國七十年末期到八十年初,后里的薩克斯風產業達到高峰,不僅成為台灣功學社最大的薩克斯風供應來源,更取得歐美品牌業者的最佳代工夥伴。黃重雄記得,生意最好的時候,后里一年可產出二、三千支薩克斯風,成品一上架還來不及展示,就被買走包裝出貨。

但是,書讀不多、不會英文的他們,每筆生意都必須依賴貿易商。他們要靠貿易商接單,但也因此被貿易商多賺了一手。一位業者就坦承,他們對貿易商真是又愛又怕,樂見貿易商幫忙至國外接單,帶進大客戶;但怕的是,部分貿易商很會砍價,從第一家殺到最後一家,造成毛利日益下滑,甚至接近成本邊緣,幾乎是無利可圖。

加上近年來中國大陸業者興起,部分貿易商或國外買家轉而到大陸去找代工廠商。大陸不僅便宜,還打出買一支薩克斯風,送一支長笛的促銷方案,更讓后里廠商從十餘年前的二十餘家,減至現在的十五家,產量也從過去每年外銷二、三千支,減少到現在一千五百支到二千支。

現為后里薩克斯風產量最大的藝鑫樂品社負責人王青松就指出,后里薩克斯風業者大多是家庭式生產規模,只能維持少量接單生產的模式。但這樣的方式在大陸業者尚未加入之前還行得通。現在,后里業者如果不投資、技術不提升,也不研發,那就肯定沒有明天。

導入奈米科技,改善製程 開啟音樂與科技對話

這樣的瓶頸,在一次意外的邂逅之後獲得解決。工研院機械所工程師蔡彰文說,當初有家貿易商來工研院尋求薩克斯風音質的認證檢驗,後來因設備經費問題談不攏而不了了之,但卻讓他意外地發現后里薩克斯風產業。正巧工業局在推動「地方工業創新及轉型發展計畫」,有意尋找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作為輔導對象。沒想到初步接觸後,雙方理念接近,意願甚高,就開啟了工研院與薩克斯風產業的對話。

工研院機械所組長張燦輝說,后里薩克斯風產業雖創下了全球三分之一的產量,每年產值也達到十億元之多,但大半業者規模小,技術憑藉經驗傳承,只有代工能力,易被國際品牌業者或貿易商掌控,無法走出自己一條路。如此下去,不僅無法延續產量優勢,更可能因後繼無人而日漸消逝。而工研院以輔導科技產業的成熟經驗模式,可望將薩克斯風產業技術提升、改善製程、數據標準化及規格化,更可帶入最新的奈米科技,讓薩克斯風成為科技的工藝品。

為了改善台製薩克斯風的音質與品質,工研院花了二十餘萬元新台幣,買了一支頂級的薩克斯風進行解剖分析,以科學方法來測量該支薩克斯風的每個構造及零件,更用量測技術將音孔位置及材質進行分析,希望從中找出發出美妙音質的背後因素。

張連昌的長孫媳王彩蕊就說,如果以宏碁創辦人施振榮先生的微笑理論來看,現在后里薩克斯風產業沒有品牌,沒有研發,缺了微笑曲線兩端最有價值的東西,反而只有底部製造而已。這樣不僅沒有未來,更會加速被大陸業者淘汰。

當初工研院來找她先生張宗瑤談此構想時,他們也以最寬廣的心胸邀請同業一起參與,而不是自己偷偷享受工研院的資源。王彩蕊說,業者要踏出這一步不容易,除了要有勇氣,更要有決心。像他們與工研院接觸,貿易商就放話要抽單,不再與他們往來。「這個痛遲早會面對,長痛還不如短痛。」王彩蕊說出每家業者參與工研院計畫的矛盾心情。

廠商各自為政,心存觀望 工研院花心思整合

蔡彰文更說,要十多家業者坐下來談,沒想像中容易。他們過去因為搶單或技術保護等因素而互不往來。剛開始時,工研院好說歹說,邀請大家來開會,但就是無法說服大家。

第一年的輔導計畫只有九家業者參加,但經過業者與工研院的努力,打造出第一支符合東方人使用的薩克斯風,九月底還首次進入國家劇院內舉行記者會,向國人展示成果。另外,連昌樂器更是與工研院合作開發出首支數位化的薩克斯風,就是將音孔位置數據標準化,更能形成接近完美聲音的薩克斯風,不再只是師傅憑感覺或經驗生產開音孔而已。

更大的吸引力是工研院把過去分散的業者組成產業聯盟,取名為Saxhome,就是薩克斯風故鄉在后里的意思,以此作為后里薩克斯風業者的共同品牌,不再只是單打獨鬥的代工戰。蔡彰文說,聯合業者的力量一起行銷,不僅在面對貿易商時更有談判空間,更能在世界上取得優質薩克斯風產業的形象。今年加入聯誼會的廠商增加至十三家,陣容日趨龐大。

「以前品牌沒打出來,就算樂器品質提升,賣價也無法提高。」凱鑫樂品負責人林細松感歎說。而過去在凱鑫工作,現在自創藝鑫樂品的王青松更說,如果法國薩克斯風能賣十萬元,日本就有八萬元的價值,台灣只有六萬元,這還是以品牌來說,代工則更低了,連一半都沒有。

自創品牌,擺脫廉價印象 組成Saxhome產業聯盟

因此,目前后里薩克斯風廠商大多希望加入Saxhome 聯盟,走上自有品牌之路,擺脫廉價代工的命運。

今年四月,工研院帶著Saxhome 品牌的薩克斯風到德國法蘭克福樂器大展中首度亮相,馬上受到國外買主的矚目,紛紛到攤位詢問什麼是Saxhome,當看到是來自台灣后里,國外內行的買家都豎起大拇指說讚,更歡迎台灣加入優質薩克斯風的製造領域。

沒錯,薩克斯風產業創新轉型,是工研院首宗輔導地方產業與高科技結合的計畫,更是人文與科技的首度相會。雖然后里薩克斯風業者藏身在稻田間的鐵皮屋內,也可能就在師傅的住家庭院內,但他們發出來的聲響已穿過稻穀、穿透紅磚屋簷,讓全世界都聽到了他們的聲音,這樣的台灣第一,你知道了嗎?(更多精采內容,請見《今周刊》459期,各便利商店及連鎖商店均有銷售)

后里為世界著名薩克斯風之鄉——Saxhome聯誼會成員及特色
負責人   公司名稱     特色
曹福傳   承啟樂器廠     中音及彎型、直型薩克斯風
吳信雄   美冠樂器製造廠   二十六音孔及中音薩克斯風
黃重雄   煌偉樂器工廠    二十六音孔及中音薩克斯風
張萬福   萬麗福公司     低音薩克斯風
張宗瑤   連昌樂器社     各式薩克斯風,張家第四代、張連昌長孫
張寶誠   寶麗金樂器     樂器設計及薩克斯風銷售,張家第三代主持經營
張俊澤   東聲樂器工廠    中音高音、次中音高音及高音薩克斯風
                父子兩代生產製造
張哲嘉   音典樂器工廠    高音及中音薩克斯風,四兄弟共同經營
張文信   信成樂器社     低音薩克斯風,父子共同經營製造
王青松   藝鑫樂品社     中音及次中音薩克斯風
林細松   凱鑫樂品社     中音及高音薩克斯風,自己也演奏
蔡樹德   加達企業社     薩克斯風製造與銷售
李國仲   美得笙樂器社    中音及低音薩克斯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士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