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追求卓越之外,企業想拉大跟競爭者的距離,
需在設計、行銷、品牌上,放膽創新,
除了觀念,管理大師今年開出了實戰守則……。


文/宋東

二十年前,《天下》推出《追求卓越》暢銷書以來,湯姆.畢德士(Tom Peters)已經成為「管理大師中的大師」,他提倡的「最佳典範(best practice)」企業學習,也成為全球企業的經典教材。

但是,當所有企業都彼此學習,快速達成最高效率的標準時,除了堅持「學習型組織」的孜孜不倦,還可以怎樣拉大自己與競爭者的距離?

「大師中的大師」開始不耐煩,畢德士在全球都面臨中國、印度廉價競爭的時候,開出的藥方是:大膽釋放出組織裡的「創造性瘋狂」吧!

不僅要在設計上大膽投資,培養組織內的「怪人(freaks)」,用大家都沒有想過的眼光,找出全新的市場需求;更要用全新的角度重新定位「領導力」,來領導組織往「重新想像」的方向前進。

這個大膽的宣言,他在二○○三年出版的《重新想像(Re-imagine)》書中,已經說過。今年,他推出這本書的「續集」,四本實際「執行」書中概念的教戰守則:《趨勢》、《領導力》、《設計》、《人才》。

領導的五十個新角色

雖然觀念與《重新想像》類似,但新書中,作者加了許多新實例,更大膽重新設計了管理類書的包裝,用大量圖片、美術字體、甚至每本只有一百五十頁的篇幅,讓讀者很快就掌握書的重點。有些篇章甚至像是可以直接撕下來,貼在牆上,作為每天提醒自己培養「創造性瘋狂」的「十大守則」。

以《領導力》為例,他用書的一半篇幅,討論領導者的五十個新角色:「領導者是創造機會的人」、「領導者是敢說『我不知道』的人」、「領導者最愛混亂」、「領導者需要照顧細節」、「領導者懂得何時生氣」、「領導者知道等待」、「領導者榮耀反叛者」、「領導者喜歡『怪人』」、「領導者會犯錯」、「領導者是最會學習的人」、「領導者愛才」等等。

在紛亂的環境中領導,「最偉大的領導就是最會說故事的人,」畢德士分析邱吉爾、戴高樂、林肯等人的典範,說明「戰國時代」全球競爭的新領導力。

因此,書中也教你怎樣說故事、說哪種故事最能打動人、以及怎樣創造「驚嘆號計劃(wow project)」來重寫組織的故事。

他更進一步說明,「女性主管」來臨的時代,應該怎樣掌握女性領導人的新企業文化。

以往強調競爭的文化,現在必須合作;以往用規定管理,現在需用關係進行管理;以往用命令的口吻,現在需改成探詢的口吻;以往「必須知道」的資訊,現在變成「希望分享」的資訊。

除此之外,畢德士選了《設計》這個主題,來對「創造性瘋狂」做抽絲剝繭的剖析。

「創新」這個已經被唸出繭來的老詞,在他圖文並茂的新書中,有了很具體的呈現:

一、設計不光是我「喜歡」,必須是「強烈喜歡」的「強烈情緒」與「深層感動」。
二、設計是憤怒的表現,不光是得意的淺笑,而是想尖叫的感情。
三、設計是強烈喜歡、與憎恨間的抉擇,不是「還可以」的選擇。
四、設計是讓產品或服務使用經驗脫穎而出的唯一關鍵。
五、設計不光是產品外觀是否夠炫,也是服務是否夠貼心。
六、不分對外或對內的服務,設計都很重要,因此採購、財務、訓練部門,都需要有設計的人才。因為漂亮的財務報表,跟精品一樣有價值。
七、而且,設計不如想像中花錢。小地方的改善(吉列刮鬍刀、量販店的服務路徑等)都是發揮設計附加價值的所在。

行銷大師科特勒(Phil Kotler)說,「我希望企業多花錢設計傑出的產品與服務,這比付廣告公司大筆金錢,叫他們用心理操作的方式讓客戶購買,有價值得多。」

培養設計能力的十七個習慣

真正有心在組織裡培養設計的能力,畢德士建議用大分貝的組織動員,來達成目標。其中,有十七個組織必須盡全力培養的習慣。

一、每個會議的主題,都帶上設計
二、每個專案的成員,都有設計專業參加
三、配置專屬空間,展示公司成功的設計作品與流程
四、設立鼓勵設計的獎項
五、員工對外爭取到的設計獎項,列入考績計算
六、每個團隊都尊重多元、不同的意見
七、每個訓練都有設計相關課程
八、學會使用「設計的情緒語言」,例如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最愛說,「瘋狂地偉大!」
九、在企業內創造專屬的「設計督察員」,所有不夠創新的設計統統不能通過
十、成立設計評估委員會
十一、公開宣布企業文化的核心之一,就是設計
十二、定期請首席設計師在「社員大會」中演講、報告
十三、在管理高層,成立「設計」部門
十四、企業的「設計總監」應同時擔任董事會董事
十五、公司牆上隨時可見「偉大的」平面設計圖片
十六、贊助藝術團體
十七、每半年、一年進行一次設計總體檢,結果應登錄在公司年報

要釋放組織的「創造性瘋狂」,必須吸引、培養夠多敢於表現的個人。而且,在工作變動加劇的年代,每個工作者也需懂得把自己的天分,當成「品牌」好好經營。

在《人才》書中,畢德士不僅建議工作被「外移」走的個人,如何培養新能力,更指出在嬰兒潮大量退休時,如何藉培養科技能力,不斷「重新想像」自己的工作生命。

事實上,組織中的大部份人,都不是習慣放膽創新的人才,因此領導人應設計什麼樣的專案、創造何種偉大工作經驗,動員這批以往不願、不敢創新的人才,往有更高附加價值的方向前進,也是管理大師畢德士努力提出的內容。

九月母親病危中,畢德士接受《天下》的獨家專訪。儘管一夜沒睡,但他的聲音仍親和有力。

雖然台灣許多企業領導人的看法,跟他大力提倡以設計、行銷、品牌勝中國的策略方向相左,但今年六十三歲「大師中的大師」,仍然呼籲美國、韓國、台灣、新加坡,甚至紐西蘭,要勝中國只有一招:就是加強設計、行銷、品牌的能力……。

湯姆‧畢德士:行銷品牌是我們唯一剩下的競爭力!

問:對台灣的企業來說,專心成為全球最好的執行者、供應商,已經足夠讓他們在全球佔有關鍵性的影響力。而且,在媒體分散、通路革命的今天,台灣首屈一指的廠商會問:為什麼我們需要打品牌?又昂貴、結果又不確定?你的看法為何?

答:我絕對同意,產品要領先全球。否則就像賓士過去六年來的表現,因為產品品質變差,賓士的品牌吸引力也跟著受損。因此不管你的產品是電子零件、或塑膠,產品品質還是第一重要。

當然,產業的差別也很重要,若你是南韓的現代造船廠,需要花在建立品牌上的努力,絕對不如面對大眾消費者的可口可樂。

然而,大約一年半前,我受邀到新加坡參加名為「新加坡品牌(Brand Singapore)」的論壇,當時前總理李光耀的致詞跟你剛剛說的很像:過去二十五年,我們很成功,無論在金融服務、製造上,新加坡的執行力都領先全球、是東南亞的榜樣,但獨缺品牌。

現在,面對中國大陸的競爭,光在執行力上領先已經不夠,需要讓全世界知道帶著新加坡品牌的產品就是「精品」,因此新加坡政府贊助那次論壇來整合全國往新方向努力。

泰國也進行類似議題的論壇。總理戴克辛最近砸大錢推「曼谷流行城市」的國際文宣,因為儘管泰絲名聞遐邇,但跟中國絲在成本上也不能競爭,因此唯一的生存方式,就是定位自己是「流行絲織品的代言人」。

因此,不論你是什麼產業,在今天這個愈來愈擁擠的市場,不管你製造得再怎麼精緻,都會直接受到中國廉價品的競爭,因此非做點什麼讓自己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

即使是那麼不需要「特色」的石油公司,也不例外。英國石油(BP)過去三、四年來,大量投資廣告行銷,讓石油這不那麼環境友善的產品,也開始有了較好的形象。儘管石油是大宗物資,但英國石油還是努力改變形象,讓大家相信它是負責任的「自然資源公司」。

美國的石化公司杜邦是另個好例子,幾十年來,杜邦對自己形象的投資不會比寶鹼或可口可樂少。

因為,在二○○五年的今天,我們對形象、品牌的看法,真的應該跟以往不一樣了。

宏碁就是很好的例子,我十幾、二十年前到台灣去的時候,宏碁就是專門幫人代工的「機器盒子」的製造商,沒人知道誰是「acer」,當時施振榮就決定要打品牌,讓世界知道這家公司代表的是什麼。雖然有陣子賠錢,在台灣讓人恥笑,但在美國市場卻非常成功。

韓國做品牌比台灣硬頸

問:你也曾擔任韓國企業的顧問,你認為韓國知名的品牌對韓國社會有什麼意義?為什麼一個國家需要「知名品牌」?

答:喔,韓國人在品牌這件事上,可能比台灣人還硬頸。

我最近讀到一則故事,三星總裁有一年訪問洛杉磯的一家大型家電超市,他們砸了很多錢,要把三星產品貨架往櫥窗移,但卻什麼都沒找到,只看到新力的產品。

他氣得問為什麼三星產品不能被放在櫥窗前展示,店員回答說:因為新力花錢做產品設計、行銷與品牌,儘管三星的產品設計、功能都跟新力的差不了多少。

自此之後,三星總裁決定大量砸錢做產品設計、行銷、品牌。另外幾年前,幾乎沒有人知道樂金(Lucky Goldstar)是什麼,他們也花了幾十億,成功打出了LG品牌。

事實上,韓國企業的工程能力應該跟台灣是不相上下,兩國廠商都以自己的製造能力為傲。因此,十五年前砸錢做品牌,應該也不是很舒服的決定。

問:你不同時期去過韓國那麼多次,感覺到最近幾個大品牌的成功,帶給韓國社會什麼不同的氣氛嗎?

答:絕對有。東南亞金融危機時,韓國簡直一敗塗地,加上政治腐敗,曾經士氣非常低迷。但是,最近幾年尊嚴感大大提升,就是因為幾家大公司在國際上的表現傲人。

三星去年在一項全球產品設計競賽中,不僅獲獎比別人都多,也是史上第一次有亞洲企業拿到頭獎,即使日本企業都沒有過。

韓國的現代汽車,今年在汽車業重要品質評估指標(JD Power)的表現上,也緊跟在豐田之後。真是讓人跌破眼鏡!因為十幾、二十年前,現代汽車剛進美國市場時,大家都說:誰要買韓國車啊,當然買日本車囉。但是現代沒有鬆懈,不僅改進產品品質,更大量投資產品設計、行銷與品牌,現在終於成功了。

品牌經驗無法「買」得

問:亞洲最近流行打世界品牌的方式之一,就是「買品牌」。聯想買IBM的個人電腦部門,明基買西門子的手機部門,海爾想買美國的梅泰格(METAG)等,都是例子。我的問題是,品牌經驗可以藉這樣的方式轉移嗎?或怎樣才能成功轉移呢?

答:這問題的答案不單純,但要我給一個單純的答案的話:品牌經驗不能轉移。

雖然,這會有幫助。聯想跟IBM合併後,對世界行銷的看法當然會跟以往不同,但是我相信無論是設計、行銷的能力,最終還是需要培養出本土的實力,必須在你的血液裡。就以義大利的設計、行銷能力為例,不光是砸錢買廣告就會有,而是整個生活的方式都必須改變,即使美國都是二次大戰後才學會,至今也不過六十年而已。

當然今天中國現金飽滿,用錢「買」到一個品牌不見得是個笨事,但長期來說,這不會有用。即使到今天,中國也只有很棒的工程技術大學,卻缺乏好的管理、行銷教育,雖然很快地在跟美國人學習,但還要十五、二十年,才能把這種生活、態度真正吸收到血液裡去。台灣也是一樣。

韓國的品牌能力成長很快,但他們可不是靠「買」品牌來快速達成的。

問:你說的「本土」實力指的是什麼?如何培養?

答:中國人(包括中國或台灣人)幾千年來,對文化藝術品味都很重視,所以當有些美國人說:喔,中國有那麼多工程技術人員,我們真是沒有希望了。我雖然學工程,卻很清楚:光有工程能力是不夠的,設計、行銷能力也很重要。

而中國或台灣人值得高興的,是你們有那麼悠久的文化經驗,只是需要把這些精緻的文化轉換成基礎教育、工程教育裡的一部份。當我們看到台北的年輕學子,把學行銷看成跟學工程一樣了不起時,就知道教育成功了。慢慢地,這種生活、態度也才會進入社會。

今天,美國人做品牌、行銷,已經變成像呼吸一樣自然。

中小企業一定要頻出新招

問:你的書與演講,像是針對已經僵化的大企業,希望過度制度化的龐然大物,大膽釋放自己的創造力。但對台灣九五%的中小企業來說,他們能怎樣像你建議的一樣:放膽地去創造?面對全球強力的競爭,大家都快被降低成本的要求逼死了……。

答:(笑)我們都是由九五%的中小企業構成的,各國的經濟體都一樣。儘管美加媒體頭版新聞報導的都是大公司,但深入去看,每家大公司旁邊都有數十、數百家配合的中小企業。事實上,我在全球最敬佩的一家公司,就在溫哥華,是賣雜貨的London Drug,華裔創辦人一九三○或四○年代從中國移民北美,創辦了這個有效率的家族企業。

品牌對只有十人的小公司,跟對有千人以上的大公司,都一樣重要。儘管這些小企業不見得需要做「全球化」的生意,但是他們有競爭者(你是方圓百公里裡七千家餐廳中的一家),你要生存就得有「特色」。

至於要求大膽釋放員工的「瘋狂(lunatics)」,若你是中小企業,創業者本身應該就是個瘋子,因為統計上看來,創業根本很難成功的。因此你得真的很有自信,也堅信自己的看法獨特,才敢創業。

而且,即使是中小企業,要永續經營,你也得不斷更新自己。就拿小館子這單純的例子來說好了,若你真的很成功,大家馬上就會抄襲你了,要保持領先,你就得馬上想出新招。通常中小企業,前三年還蠻成功,但在進入六、七年之後,就容易失敗,因為他們需要創新。

「更好」比「更便宜」還重要

今天,在網際網路的幫忙下,不管你身在台北或邁阿密,只要你有好的產品或創意,都可以一開店就行銷全球,因此行銷就更重要了。而且,今天國際市場對台灣、韓國能力的疑慮已經比以往大幅降低。

問:在追求實務的氣氛下,怎樣去鼓勵員工學會「講故事」?行銷的基礎功夫,就是要會「講故事」,說自己產品的偉大故事、說自己企業的英雄故事。你的建議是什麼?

答:我想最重要的,還是要讓全國人民都相信,行銷、品牌是我們需要培養的關鍵能力。

五個月前,我在紐西蘭名為「設計加持(Better by Design)」的論壇中,擔任主講,也是推廣類似的觀念。主要困境同樣是:紐西蘭無法跟中國進行低價競爭,因此我們最好趕緊創造出「更好」的產品,而不光是「更便宜」的產品。

大家(美國、當然包括台灣、紐西蘭)都感覺中國愈來愈巨大的競爭壓力,他們的工程技術能力很強,也很快地改善自己產品的品質與執行效率。因此,要區隔自己,除了具備卓越的執行力之外,持續的創新設計、專注行銷、品牌的建立、客戶服務,是我們唯一剩下的「競爭力」。

就用聯想、IBM合作的例子來說,美國媒體也說目前美國企業剩下的關鍵競爭力,就是「管理」了。聯想真正想買的,不是IBM的其他資產,而是IBM的管理能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士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